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后汉书·马援传》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一生战功赫赫,死后家人却只把他草草掩埋在城外,亲朋好友都不敢去吊唁,这是怎么回事呢?

马援有一次打胜仗回到都城的时候,有一位好友来看望他。两人在聊天的时候,马援说出了这段震惊千古的名言:“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这段话的确掷地有声,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华夏男儿勇赴沙场,建功立业。

清朝著名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之一》中引用了这个典故。这首诗也成为流传甚广的著名诗篇。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徐锡麟也在一首诗中引用了这个典故。

军歌应唱大刀环,

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

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

马援一生战功辉煌,最后却不得善终,困辱病逝于征讨武陵蛮的战争中,令人扼腕痛惜。

汉伏波将军马援雕像

性格决定命运,马援爱惜名声,一生为名奋斗,然而这种过于看重名声的性格也最终害了他。从下面几个关于他的小故事里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有一次马援生病了,虎贲中郎将梁松前去探望他,独自一人在床下拜见,而马援没有还礼。

梁松走后,马援的儿子们问:“梁松是皇帝的女婿,朝廷的显贵,公卿以下的官员没有不惧怕他的,为什么只有父亲对他不以礼相待?”马援说:“我是他父亲的朋友,他身份虽然尊贵,但是怎么能乱了辈分呢?”

其实这里马援做的就有点过了。你生病了,人家梁松好意来看望你,即使人家是晚辈,你最起码要保持礼貌吧?俗话说: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何况梁松是皇亲贵戚,并不是小人物。完全没必要得罪这样一个人。这个故事说明要么马援有点骄傲,要么是故意邀名。

还有一件事,马援也把梁松给得罪了。这件事是因为马援的一封家书。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口无择言:指出言合理。],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谨敕:谨慎克己。]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马援

马援哥哥的儿子马严、马敦都喜欢批评时政,结交游侠。马援此前在交趾时,回信劝告他们说:“我希望你们在听到别人过失的时候,就像听到自己父母的大名一样,耳可以听,但是口不可以说。喜欢讨论他人的优劣,随意褒贬时政和法令,这是我最厌恶的事,我宁可死,也不希望听到子孙有这种行为。龙伯高宽厚谨慎,出言合理,谦恭俭朴,廉正威严,我敬爱他,尊重他,希望你们效法他。杜季良行侠仗义,以别人的忧虑为自己的忧虑,以别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他父亲去世时,他迎接吊丧的客人,几个郡的人都来了,我敬爱他,尊重他,却不希望你们效法他。效法龙伯高不成,还可以做谨慎克己之士,就是人们所说的‘刻鹄不成尚类鹜’。效法杜季良不成,就会堕落成天下的轻浮子弟,就是人们所说的‘画虎不成反类狗’了。”

龙伯高,即山都县长龙述。杜季良,即越骑司马杜保,都是京兆人。

正赶上杜保的仇人上书,控告杜保“行为轻浮,蛊惑人心,伏波将军从万里之外回信劝告哥哥的儿子引以为戒,而梁松、窦固却和他结交,借他的轻薄伪诈搞煽动,败坏扰乱国家”。

奏书呈上,光武帝召见梁松、窦固责问,出示控告杜保的奏书和马援告诫侄儿的书信。梁松、窦固叩头流血,因而没有获罪。朝廷下诏免去杜保的官职,将龙述提拔为零陵太守。梁松由此忌恨马援。

不知道马援的这封家书怎么流传到外面去了,结果还被杜保的仇人利用并告到皇帝那里去了。这下就把梁松得罪透了。

马援的最终厄运来自于他亲征武陵蛮夷。在这里他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也背上了不好的名声。

有一年七月,武陵蛮夷造反了,大军进犯临沅。朝廷一开始派了两位大臣征讨,不能取胜。于是马援请求出征。

一开始光武帝怜悯他年老,没有应允,马援说:“我还能身披铠甲上马驰骋。”光武帝让他一试身手。

马援坐在马鞍上回顾,表明可以任用。光武帝笑着说:“真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翁啊!”于是他派马援为统帅,率领中郎将马武、耿舒等人指挥四万多人进军五溪。

老翁披挂出征,豪迈是豪迈,然而战争毕竟主要是年轻人的事。其实这个时候的马援年纪已老,完全可以不必挂帅出征了。国家也不是没有年轻人。把机会让给那些年轻人去建功立业好了,何必非要自己以年迈之体亲自出征呢?

到马援征伐武陵蛮夷时,大军驻扎在下雋,有两条路可以进入叛军地区,从壶头走路近而水势深险,从充县走路平而运输线太长。

耿舒想要走充县这条路,马援认为那样会消耗时日和粮草,不如进军壶头,扼住敌人的咽喉,充县的贼兵就不攻自破了。两种方案上奏朝廷,光武帝批准马援的策略。

大军进击壶头,贼兵登上高处拒守险要,水流湍急,船只无法行进。正逢酷暑,士兵多有死于瘟疫的,马援也被传染,于是在岸边凿洞穴栖身来避暑热。贼兵每次爬到高处击鼓喊叫,马援就拖着沉重的步伐察看敌情,身边的随从都被他的壮志所感动,无不为他流下眼泪。马援打仗还是身先士卒的,然而这一次他非常不走运。

马援从壶头进军其实是一步险棋。这是违反兵法常识的。作为大军统帅,应该以稳妥求胜,不应该采取这种冒险主义的策略。他其实应该听从部下耿舒的建议。

耿舒写信给他的哥哥好畤侯耿弇说:“此前我曾上书建议先攻打充县,粮草虽然难以运输而兵马前进无阻,大军几万人,都奋勇争先。现在竟在壶头不能前进,兵众忧愁抑郁行将病死,实在令人痛惜!此前到达临乡,贼兵无故自来,如果在夜里出击,就可以将他们歼灭。伏波将军就像一个在西域做生意的胡人,所到之处都要停留,这就是失败的原因。现在果然遇到瘟疫,跟我预言的一样。”

这个耿弇也是光武帝很信任的国家重臣,收到书信后上奏朝廷,光武帝于是派梁松乘驿车前去责问马援,并代理监军事务。

这时马援因病已去世,梁松就趁机陷害马援。光武帝大怒,收回了马援的新息侯印信绶带。

当初,马援在交趾时,经常服食薏苡仁,可使身体轻健,抵御瘴气。大军返回时,他装载一车薏苡仁。等到马援死后,就有人上书借此诬告他,说当初用车装的都是珍珠和犀角。光武帝更加生气。人一旦走背运,就是破鼓万人捶了,这种小事也被人拿来诬告。

马援的妻儿惊慌害怕,不敢将马援的灵柩运回安葬在祖坟,草草葬在城西。他的宾客旧友,无人敢去吊唁。

马严和马援的妻儿将自己用草绳捆绑连在一起,到宫门口请罪。光武帝于是出示梁松的奏书让他们看,他们才得知马援的罪名,就上书鸣冤,前后共六次,言辞十分悲切。

这个时候马援以前的朋友云阳县令朱勃就向皇帝上书为他鸣冤。

说起这个朱勃,人们还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大器晚成。说的就是聪明的朱勃和小时候不太聪明的马援的故事。

当初,朱勃十二岁时,就能够诵读《诗经》《尚书》,经常拜访马援的哥哥马况,言辞温文尔雅。

那时马援才开始读书,看到朱勃,自觉不如,若有所失。马况了解马援的心情,就亲自斟酒安慰他说:“朱勃是小器早成,聪明才智不过如此罢了,你是大器晚成,他终究要向你学习,不要担心。”

朱勃不到二十岁时,右扶风请他暂时代理渭城县宰。等到马援任将军封侯的时候,朱勃的职位不过是个县令。

马援后来虽然显贵,仍然经常因为旧交情照顾朱勃,但又卑视和轻慢他,朱勃自己愈发觉得亲近。

到马援受到诬陷时,只有朱勃能够始终支持马援。朱勃的上书深深打动了光武帝,他对马援的不满稍微减轻了。

对比朱勃和马援就可以看出,朱勃这人虽然最终官当的小,但人品是真的很好。马援得志的时候卑视轻慢他,他不在意,照样把马援当朋友。马援出事以后,只有他挺身而出为其鸣冤。

伏波将军马援一生战功辉煌,可惜晚节不保,这跟他的性格还是有莫大的关系。功成名就,急流勇退也是一种智慧。

汉伏波将军马援雕像

要想成为学霸,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定要学习正确有用的内容。欢迎感兴趣的的朋友持续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beishengzx.com/hbxw/158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