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是《诗经》里《国风·周南》的篇章,作成于先秦时代的周,至于具体时间和作者同《诗经》里大多数诗歌一样,都已不可考。全诗如下: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第一段第一句里的采采芣苢,采指采集、收集。作者这里用了两个采字,可以解释为到处采集或者采了又采。芣苢,根据《毛传》解释,芣苢是一种植物,学名平车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车前草,而闻一多等学者认为芣苢是薏苡,薏苡仁就是我们俗称的薏米。薏米是我国传统食品资源,可做成粥、饭以及各种面食供人们食用。但从周代的社会环境和《芣苢》这首诗歌的全诗来看,我更倾向于闻一多先生的解释,我们这里也用薏苡来解释。薄言采之,薄言起补充音节的作用,无意义。采之指采集。第二段第一句里的薄言掇之,掇是拾的意思。第二句薄言捋之,捋通常解释是指使物体顺溜或干净,这里指顺着根茎一把一把的采集。第三段第一句里的薄言袺之,袺在这里指用衣襟来盛放东西。第二句薄言襭之,襭同袺的意思差不多,指用衣襟将东西兜起来。我对这篇《芣苢》的解释:漫山遍野的薏苡,我们采了又采。漫山遍野的薏苡,大家一起来采集。漫山遍野的薏苡,一颗一颗地拾起来。漫山遍野的薏苡,我们顺着根茎一把一把的采集起来。漫山遍野的薏苡,我们用衣服的衣襟来盛放。漫山遍野的薏苡,我们用衣服的衣襟兜起来。最后说一下我对这篇《芣苢》的一些见解:《芣苢》全诗共三段,全是重章叠句,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全诗反复表达人们劳动采集食物的过程。作者用了六个动词,从一颗一颗到用衣襟兜起来也表明了粮食由少到多的过程,诗中的欢乐之情,也是从反复而层层递进的六个动词表现出来的,整篇诗歌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和欢喜。元代作家吴师道说:“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芣苢》全诗的确没有一个乐字,但读此诗的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自能感受到人民在田间劳作的快乐,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从我个人来看虽然《芣苢》全诗也没有写苦字,但人们在古代采集食物没有机械的帮助,完全靠双手采集当然辛苦,但这种辛苦完全被收获的快乐和幸福感代替了,也就感觉不到辛苦了。也可以说周代的劳动人民在奴隶制社会的社会状态下,稍稍有一些幸福感就能满足了,苦则苦矣,但苦却能苦中作乐。《芣苢》全诗也没有写采集薏苡的人,只描述了采集薏苡的过程。虽然作者没写人,但读这篇《芣苢》脑海中就会不自觉地形成在这样一幅动人的画面:平原上,阳光下,田地里种植着大片大片的薏苡,一群人正在田间劳作,他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充满笑容和快乐,人们愉快地唱着歌,余音袅袅,大家三五成群一起采集食物,共同期待美好的明天。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beishengzx.com/hbly/1656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