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一定不知道陈友谅是谁,那我们就从一份人物简历开始吧。 姓名:陈友谅,曾用名:陈九四。(特别说明:元朝时期,似于五四、重八类的名字都有一个共同点,命苦。) 出生年月:年 贯籍:湖北仙桃 成分:贫农(渔民) 敌人:朱元璋 理想:成为天下主宰,控制一切 项目经验:与朱和尚短兵相接数百次,胜多败少 擅长:造船,用兵 成就:元末自立陈汉政权 性格:心狠手辣,背信弃义。 一份简历让大家对陈友谅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坐着摇椅,慢慢聊。 话说,年,陈友谅出生在一条渔船上,因为陈爸陈妈是渔民,元朝时期蒙古人执掌中原,对汉人百般凌辱和刁难,像陈友谅这样的家庭,不允许上岸生活,陈友谅从小满身鱼腥臭味,在被嫌弃和嘲笑中过活,他们作为社会底层群众,不被善待和尊重。 蒙古人是个很奇怪的物种,自古以来,外来民族入主中原,一向以中华文化为信仰,全盘汉化,善待汉人。唯独蒙古人,进了中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完全不把自己当主人,难怪进入中原才90年,就回去放羊了。 插播一条广告之后,我们言归正传。陈友谅讨厌这种被嫌弃的感觉,所以他努力读书,他要做一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的人,是的,他只是个三有青年,陈友谅从来都是一个没有道德的人(请记住这一点),后来,他终于在县政府找到了一份工作,成为了元末的一位国家公务员。但成为公务员的陈友谅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依然每日遭受白眼和嘲讽。 陈友谅对那些嫌弃他的人们厌恶至极,但是他却无力还手,因为他的拳头还不够有力量,但他深信,总有一天,他会让这些人拜倒在他的脚下,俯首称臣。终于,陈友谅的机会来了,有一天,农民起义军徐寿辉的部下倪文俊到仙桃县招兵买马,陈友谅二话不说就投入了队伍,是的,他背叛了给他发工资的元朝,如此轻易的被猎头挖了墙角。 陈友谅的军事才能被他的伯乐倪文俊所赏识,并将他举荐给徐寿辉,陈友谅开始受到徐寿辉的重用,后来倪文俊看不惯徐寿辉无能的样子,跑到陈友谅家里和他诉苦,陈友谅笑脸相劝,问倪文俊,徐寿辉的其他幕僚们作何反应,倪文俊说他们当然和徐寿辉穿一条裤子。第二天陈友谅带着倪文俊的首级出现在徐寿辉的大殿上。 徐寿辉确实是个无能之辈,时间一长,陈友谅就觉得,这样一个无勇无谋的人凭什么坐在高处指挥我,所以,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陈友谅约上徐寿辉去寺庙里焚香祈福,陈友谅却突然拔刀相向,徐寿辉跪地求饶,说他愿意把权力拱手相让,只求饶他一命。陈友谅满眼不屑,对徐说:真不知道在这样的乱世中,你是怎么活下来的,然后杀了他。 对于此时的陈友谅来说,变得强大才可以不被欺辱,那些可以促使他或者阻碍他变得强大的人都该变成他的垫脚石或者刀下鬼,这个世道冷漠无情,要想存活,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比它更加冷漠无情。但未来的陈友谅会知道,他信奉的人生准则,是错的。 陈友谅这一生最大的敌人是朱元璋,但他从来不把朱元璋当回事,因为对于他来说,朱元璋不过是牛犊而已,而自己是一只老虎,朱元璋之所以敢于挑战我陈友谅,不是因为朱元璋不怕老虎,而是因为身为牛犊的朱元璋,根本不知道虎为何物,在陈友谅看来,吃一只牛犊,易如反掌。 陈友谅与朱元璋经常短兵相接,大大小小的战役不断,陈友谅胜多败少,这更让他觉得自己是强大的,无与伦比的,况且,与朱元璋的战争多半为水战,陈友谅堪称制造中国航空母舰的鼻祖,据说他的战船有三层楼高,分为上中下三层,一层打仗,二层做饭,三层开会,且隔音效果极佳,几十年后郑和下西洋的造船技术还是借鉴陈友谅的,就此可见一斑了,没申请专利的陈友谅为他人作了嫁衣裳,九泉之下会不会气活过来。 朱元璋与陈友谅不同,朱在进入应天府之后,完全是四面楚歌,夹在各位大哥中间好不难受,但朱最大的敌人只有陈友谅和张士诚,但朱元璋知道张士诚不足为患,因为张士诚器小,器小无远见,偏安一隅。所以,朱元璋决定先打陈友谅。陈友谅当然不怕他,所以他们之间,值得一说的第一场大战,开战。 这场战争,没什么名字,但值得一说,因为不说它,我就没法突出我的主题,这场战争也是一场水战,要知道,陈友谅的航空母舰是不可比拟的庞然大物,朱元璋同志却只有几百条小渔船,就像小米加步枪对阵冲锋枪,因为朱元璋主场作战,避开了自己的弱势,将陈友谅引上了陆地,一登陆,陈友谅的部队惊慌失措,被打了个落花流水,仓皇而逃。但是没有关系,陈友谅家大业大,地主家余粮多得很。 然而,余粮再多,也防不住家贼啊,哪来的家贼呢,我们先插播一段广告休息一下,话说,陈友谅有一个铁杆粉丝叫赵普胜,此人很牛,冲锋陷阵,碾压所有选手,而且非常讲义气,很欣赏读书人,因为自己大字不识几个,所以很欣赏读书人,永远称呼陈友谅为陈秀才,对领导极其尊重,但就是这样一个忠贞不二的下属,被陈友谅杀了,不好意思,原因不详。 家贼就是这样来的:陈友谅杀了举荐他的倪文俊,杀了让权给他,只求存活下去的徐寿辉,杀了铁杆粉丝赵普胜。要知道在乱世之中,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有饭吃。但在有饭吃的同时,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信仰,他们卖命打仗是为了换取一份太平,他们需要的是一个仁慈的君主,否则,与蒙古人执掌中原又有何不同呢?所以,驻守九江的邹普胜等一干优秀的将领相继倒伐,投降了朱元璋,而陈汉政权中心在今天的南昌,我百度了一下,九江和南昌相距.1公里,两地相距如此之近,相当于在陈友谅的眼皮子底下钉了颗钉子,肘腋之患何其难受,陈友谅开始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决定举国出动,攻打九江。插一句,此时的朱元璋同志也没能好受到哪里,正在拼命攻打安徽合肥的张士诚,但久攻不克。对于陈友谅来说,这是一个绝好的时期,如果我是陈友谅,我一定会去打合肥,使朱元璋腹背受敌,来个出其不意,岂不是胜算更大,可陈友谅却偏偏去打九江这个易守难攻的城池,为什么呢? 在我看来,是陈友谅的性格决定了他去打九江而不是合肥,因为陈友谅最大的性格特点是心狠手辣,背信弃义。而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最难以接受的是别人像他一样没有信义,可他自己却偏偏要将这件事做到极致,九江对于他来说是背叛他的地方,所以以陈友谅的性格,怎么可能不去出一出这口恶气呢。 但他非常不幸,是的,上天当然不会眷顾这样的人,他遇见了一个劲敌,朱文正。朱元璋的亲侄子,非常之强悍,在元末这样盛产名将的时代他能排到第五位,不是因为他能力如此,而是因为前四位实在无法超越,以后有机会在讲他们,朱文正出色的军事才能让陈友谅的六十万大军在九江城下苦战数十天,却依然无果,而朱元璋一方面在合肥的情况出奇的相似,所以朱元璋决定从合肥撤军支援南昌了。 朱元璋的到来,使陈友谅意识到,成败在此一战了,他终于明白,朱元璋再也不是几年前那个毛头小子了,他再也不能小觑朱元璋的实力,既然如此,那就战吧,我陈友谅是不会输的,因为我早就已经非常强大,再也没有人可以欺负和嘲笑我了,这个天下一定是我的,我拥有最好的武器,我杀人如麻,自古以来,不是只有我这样的人才能够走上人生巅峰,俯瞰天下吗。来吧,成王败寇,而我,赢定了。 朱元璋惧怕又兴奋,他从一个放牛娃变成了今天这个统帅二十万大军的将领,可他惧怕陈友谅,当这个牛犊变得越来越强大以后,他便失去了一开始的莽撞,当他越接近对手实力的时候,他就越明白对手的可怕,但这一天,终究要来,他再也不可能回到过去,不能做和尚,也不能在乞讨,他,要么赢、要么死。 历史记录了陈友谅和朱元璋面对胜利笃定的样子,可胜利的人永远只能有一个,决战的时刻即将来临,鄱阳湖之战拉开了序幕,陈友谅的战船虽然强大,却不是没有突破的可能,因为太大所以灵活性很低,朱元璋利用这一特点,将陈友谅的大船一一包围,获得了初步性的胜利,陈友谅总结了作战经验之后,他决定将这些战船连在一起,向朱元璋的小渔船们突围,打乱朱军作战阵法。陈友谅同志看来是三国演义的忠实粉丝,跟曹操学了这么个烂招,据说陈友谅和罗贯中是好朋友,很奇怪,罗贯中出版前没先赠一本亲笔签名的给陈友谅? 实际上,陈友谅将这些庞然大物聚拢在一起,反倒更容易被攻打了,朱元璋借势攻击,(武打画面,姑娘实在不会描写,请参见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吧。)眼看陈友谅大势已去,此时的陈友谅做出了重要的决定,逃跑。对于指挥六十万大军的他来说,暂时的失败并不可怕,兵没有了可以再招,船没了可以再造,但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输。当然,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写检讨书,而是活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但朱元璋是不会放过他的,斩草要除根嘛,陈友谅在突围中,被冷箭射穿头颅,一代中国农民起义军领袖就此陨落。 那么,最后一刻,陈友谅在想什么?我当然无从知晓,但我猜,他依然会疑问,我为什么会输,我明明已经变得非常强大,我将最好的武器握在手里,我拥有六十万大军,我怎么会输给朱元璋这个放牛娃?我想,答案很简单,张学良曾和日本年轻人说:千万不要相信暴力,因为暴力,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陈友谅的一生都在反对暴力,可他自己却是一个将暴力运用的最炉火纯青的人,在他的字典里从来没有仁义道德,没有人心二字,他以自己为中心,只在意自己的利益。 陈友谅满手鲜血,他所有的目的只为使天下人全都对自己顶礼膜拜,他以为没有什么问题是杀人解决不了的,一个不行,那就杀两个,他以为他带领的是六十万所向披靡的战士,而实际上,他统领的是六十万个陈友谅,他们心狠手辣,背信弃义,没有信仰。当这些见不得光的黑暗思想碰到朱元璋的阳光之师,万众一心的对手时就变得特别不堪一击。在那样的冷兵器时代,一个真正的英雄,一个能够成为九五至尊的人,他胜利的原因一定不是因为他拥有多么强大的军队和武器,而是因为他拥有所向披靡的,充满正义的人心,因为只有人心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陈友谅的性格决定了他必败不可,但他永远没有机会改过自新了,也许他永远都不会明白当初跪在他脚下求他饶一命的徐寿辉是如何能够存于乱世之中的,我想,大抵因为,在人性深处,平和安稳的度过一生永远好过冷酷的杀戮吧。 赞赏 人赞赏 看白癜风权威的医院白癜风医院有哪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beishengzx.com/hbxx/62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