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已进入尾声,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亮彩纷呈的学术研究成果;在热点纪念、抗战史、经济史、政治史、思想史与社会文化史等多方面取得累累硕果,佳作迭出;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 [本文共计字·建议阅读时间15分钟] 今年出版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集中了两岸学界诸多优秀的研究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近30年来两岸研究的新成果,是一次共写史书,建立共识的有益尝试。同时,利用中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史料数据库,以及新型的地理学和统计学软件和方法研究近代史,成为今年多次会议的一个共同话题。限于篇幅,本文拟以专题形式对本年度的热点问题和代表性论著作简单梳理。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热点纪念研究 “周年纪念”是近代史学界的一项重要传统,也带动了相关主题成为该年的学术热点。今年正值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近代史学界举行了一系列纪念长征的学术研讨会。学术会议的召开,极大推动了长征研究的发展。同时,大批优秀的研究成果涌现出来,其中既有对红军领导权变迁、红一、四方面军从分到合的历史进程、蒋介石是否对红军“放水”等问题的探讨,如杨奎松:《关于长征途中毛泽东军事领导地位确立问题的再考察》;黄少群:《长征中红一与红四方面军由分到合历史必然性探讨》;卢毅:《蒋介石“放水”长征说辨正》等;也有对《红军长征记》这样经典著作的文本解读,如于化民:《长征早期叙事的鲜活画面与生命张力——以年版〈红军长征记〉为中心的文本解读》。另外,相当数量的经典研究和资料汇编得以问世,如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的《红军长征史》、朱晓宇译,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和《红军长征纪实丛书》,这些都为长征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今年还是孙中山先生诞辰周年,北京、南京、上海、台北等地为此举行了隆重的学术纪念活动。今年也有许多优秀著作问世,如尚明轩:《孙中山图文全传》,沈渭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日)武上真理子著,袁广泉译:《孙中山与“科学的时代”》及澳籍华人黄宇和:《孙文革命:〈圣经〉和〈易经〉》。值得一提的是,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孙中山研究口述史》12卷本采访了近百位研究孙中山的专家学者,以口述史的方法对既有研究作一总结回顾,颇具新意。 许多期刊推出了孙中山研究的纪念专栏,相关论文涵盖了孙中山革命生涯的各个时期,如左玉河:《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的民粹主义倾向》,欧阳哲生:《近代国家观念之兴起——以孙中山国家观为中心的探讨》,周利生、王钰鑫:《共产国际与中国大革命关系再认识——以维经斯基与孙中山的互动为考察中心》,李国芳:《变抑不变:国民党一大前后孙中山民族主义学说之考察》及熊秋良:《新中国成立以来孙中山诞辰“逢十”纪念活动研究》等,这些研究不但令孙中山的形象更为立体丰满,也加深了对孙中山背后的时代的认知。 此外,今年也是西安事变爆发80周年,学界除了召开学术会议外,也有李义彬的著作《西安事变事略》,曾景忠:《西安事变发生后奉系旧部和东北籍人士的反应》及冯兵:《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对其形象的重塑》等论著。 抗战史研究 抗战史依然是近代史研究的一个热点。《抗日战争研究》年第1期与第2期邀请了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笔谈,探讨抗日战争如何继续推进,指出抗战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有新视野(比较视野、国家视野、国际视野)、新方法(军事研究、社会研究、文化研究)、新境界(共有、共鸣、共享)。今年也出版了许多重要成果,如张宪文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史》四卷本,肖如平的《南京国民政府与一·二八淞沪抗战研究》,解学诗主编的《抗日义勇军与抗日救亡运动》,杨栋梁翻译的日本学者江口圭一:《日本十五年侵略战争史(-)》及史义军的《最危险的时刻:东北抗联史事考》。 国内外的多部作品不约而同地将眼光转向底层,体现出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