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树洞又来吐槽了…… 在树洞的记忆里,要说把公务员写的卓尔不群、深入人心的,那绝对要算《鹿鼎记》里的韦爵爷了,他几乎满足了大多数男人对自己未来人生的幻想,不用任何背景和后台,没有绝世武功和满腹经纶,但就是能对师傅尽忠,对朋友节义,对属下行仁,最后顺风顺水,平安落地。 正是由于这个人物塑造的过于成功,所以多年来翻拍、引申等等之类的把戏层出不穷,记得90年代,香港有个叫柯受良的导演就拍了一部穿越剧叫《韦小宝之奉旨沟女》,把韦爵爷的底限拉低了好几级,梁朝伟把堂堂的大清朝超品官演成了一个皮条客,真是毫无节操,实际上,真实鹿鼎记里的康熙和韦小宝还是很有水平的,他们知道,就算真有这样的事,也不能打着奉旨**的招牌前去。 在沐王府入宫行刺嫁祸吴三桂后,康熙让韦小宝去敲吴应熊的竹杠,他说的是:你将这些刀剑,从刺客身上剥下的内衣、刺客的口供,都拿去交给吴应熊,就有大大一笔财好发。这是名副其实的奉旨打劫了,但韦小宝是怎么做的呢?他心里想的是:“吴三桂家里有的是金山银山,我也不用跟他讲价钱。”但嘴上说的是:“大家是好朋友。小王爷,你再说什么恩德、什么救命的话,可太也见外了。再说,我是尽力而为,也不知管不管用。”但是这话说的让吴应熊心甘情愿地掏了十几万两银子。 这就是韦小宝有水平的地方,他知道虽然私下里可以说去平西王府敲竹杠,但公开却提也不能提,甚至想都不能想,要不然,在公开场合,万一说出一句:“小王爷,我是奉旨前来打劫,你人在矮檐下,怎能不低头。”那估计韦小宝和康熙的小伙伴身份就算做到头了,这往轻了说,叫授人以柄,挑拨皇帝与藩王关系;往重了说,叫逼吴三桂造反,置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不管是哪一种,后果都不是韦小宝能承担的,估计最轻也是被康熙疏离,落个永不叙用的结果。 可惜,这个道理不读书的韦小宝懂得,但读过书的湖北黄冈食品药品监督执法人员张某却不懂,他不仅以“样品调查”为由,从一家小商店一次性拿走了36瓶食用油,还蹦出一句:“我就是抢劫,我是依法抢劫!” 树洞相信,张某这么说,可能是有情绪失控的因素,但树洞也相信,张某突然蹦出的是这一句,而不是别的,肯定是在私下听到或说过不止一遍类似的观点,对此习以为常,事到头上,想也不想就吼了回去。所以,这件事表面来看,是执法人员张某素质低下,做事说话不经大脑;但如果深挖原因,却是黄州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法标准化工作管理混乱,由着性子执法;顺着这个思路再深挖,则会发现基层工作管理混乱的原因大多是,管理单位编外人员冗杂,无法管理。说白了,这些编外人员只是临时工,单位只是出个名分政策,工资福利都是临时工自己去社会上挣来的。对于单位来说,这种临时工出了事情可以一辞了事,对于这样的人,谁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培训和管理呢?而对于临时工来说,他们不仅要挣出自己该发的那一份,还要顺带把孝敬领导和正式编制人员的钱也挣出来,自然是怎么简单粗暴怎么来,反正说不定哪天就被辞了,以前那么多犯了类似错误的临时工,报道不也就是被辞退就截止了吗?也没听说有什么严重惩罚啊,所以,管它之后洪水滔天呢! 当然,如果你问树洞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树洞一时也说不好,按道理来说,事前培训,制定标准,并且在执法时佩戴记录仪,做到标准化管理应该能改善这样的情况。可问题是,如果执法人员说记录仪摔了呢?毕竟限制了临时工的权力,钱力就不好挖掘了。 在鹿鼎记这本书的最后,康熙对韦小宝说:“我宫里的一切使用,每一两银子都是来自老百姓。百姓供养我锦衣玉食。我君临万民,就当尽心竭力,为百姓办事。你食君之禄,当忠君之事。我食民之禄,就当忠民之事……你办事不忠,我砍你的脑袋。我做不好皇帝,上天也会另外换一个人来做。”这番道理,康熙懂得,韦小宝不太懂,树洞想,这些临时工们肯定也不懂,而且也不想懂…… 这里是树洞,每周三吐槽给你们听!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beishengzx.com/hbxx/1149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