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忠臣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端午食粽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悬艾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诗会湖北秭归端午习俗是中国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同中国其他三地端午习俗一起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家乡,举办诗会,传承屈子精神,是当地人过端午节的重要习俗。诗会围绕“诗在民间”这一主题,通过个人朗诵、集体朗诵、编组朗诵、合唱、情景剧、舞蹈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展现了屈原故乡的诗歌文化。早明清时期,秭归农民就自发组织组建骚坛诗社,有“中国第一个农民诗社”之美誉,社员都是当地的农民,他们一手锄头一手诗。每年端午节,骚坛都会举办“端午诗会”,社员们用诗的形式,抒发感怀,凭吊屈原。骚坛诗社保存下来的明清时期诗稿约首。年,中国诗歌学会授予湖北秭归“中国诗歌之乡”的称号。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屈原廉政思想的丰富内涵“廉洁”一词最早出现于屈原的作品《卜居》和《招魂》。屈原所言“廉洁”,实则与“廉政”词近义同。屈原的廉政思想包括修身励志,廉洁清明;推行美政、忠贞爱国;修明法度、德政惠民;刚正不阿、敢于斗争。具体表现在“忠诚事君”、“圣哲茂行”、“察夫民心”、“上下求索”、“名不虚作”、“闭心自慎”、“置以为像”、“时不可淹”、“抑心自强”、“举贤授能”、“秉德无私”等方面。充分挖掘和利用屈原廉政文化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当代或今后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和深厚的历史意义。 屈原是中国第一位被世界人们共同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也是湖北一位的世界级文化名人。屈原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独步肇开、雄浑雅丽、璀璨千古的旷世作品,还在于他清直忠烈、泽被后世、遗响万代的高尚情操。特别是他的廉政思想及其品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拼搏进取。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称誉:“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他的崇高人格和廉洁品质在中国文明史上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民族精神。“廉洁”一词最早出现于屈原的作品。《卜居》云:“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招魂》云:“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汉代王逸《楚辞章句》注此曰:“不求曰清,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屈原所言“廉洁”,实则与“廉政”词近义同。如何理解“廉政”的含义呢?廉,即廉洁、高洁、清白、清正、节俭,与“贪污”相对。政,不仅指人们熟知的政权、职责、政令及政事等,还包涵正直、公正之意。汉代许慎《说文·攴部》曰:“政,正也。”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宰相管仲《管子·法法》云:“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自古至今,“廉”与“政”紧密相连,“廉”成为“政”的客观要求。明代汪天赐《官箴集要》云:“为政者以正为本,以廉为先。”孔子也曾对执政之人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能不正。”由此可见,“廉”是针对品质、德性、行为而言,“政”不仅是针对事体而言,还含指意识形态。 屈原极力推行的“美政”思想,即包涵了廉政、廉洁的观念。屈原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实则言“廉政”,“廉政”的本来含义与“廉正”相同,“政”为“正”也,屈原《卜居》的“谁知吾之廉贞”,“贞”即“正”也。“廉政”即“廉洁正直”、“廉洁公正”。因此,屈原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廉政倡导者。 屈原及其作品中,廉政文化内涵丰富。屈原的廉政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离骚》、《九章》诗篇中,其次是《远游》、《卜居》、《渔父》、《招魂》、《九歌》,均能够较全面地表现屈原廉政的核心价值观。屈原既是我们为官的楷模,也是我们为人的典范。 1、修身励志廉洁清明屈原的廉政观与修身观,可概括为行廉志洁。行廉包含行正、行健、行壮,表里如一,耿介亮节;志洁包含志高、志美、志清,胸怀理想,终身追求。 不断修炼,“上下求索”。《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既有强烈的、自觉的成才渴望,也有提高自身和升华自己理性层次的决心和能力。《离骚》:“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只要我内心确实美好纯洁,即使我长期面黄肌瘦、形销骨立也没有什么值得伤心的!《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拼搏,勇于奋进,极力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同时被世人颂扬,而且具有强大而又久远的传播力和穿透力。《卜居》:“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宁与黄鹄比翼乎!……谁知吾之廉贞!”大意是说:我愿志诚忠恳,朴质真实!我愿铲除邪恶杂草,努力耕耘!我愿不惜性命忠言直谏!我愿远离世俗坚守志节!我愿廉洁正直保持清白!我愿昂首挺胸像千里驹一样勇往直前!我愿作骏马并驾齐驱!我愿与大鸟黄鹄长空比试!谁了解我的廉洁正直!这是屈原在《卜居》中,与太卜(卜筮官名)郑詹尹的一段对话,他直接表明了自己的心世界。这“八愿”诗句,堪称屈原的“道德宣言”,不仅能启迪人心,而且语言异常精辟。立志修名,“名不虚作”。《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屈原重视自己的名节,担心已近年老之时还没有树立名声和气节。美好名节是屈原一生之所求,视名声气节重如金、贵如命。屈原修名贵在“德”、“名”兼重,名不虚立,实至名归,而且是功成名遂,名垂千古,并非逐利争名,急功近利,沽名钓誉。《九章·抽思》:“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堪称为屈原的至理名言,优秀品德主要依靠自身的不断修炼,美好名声主要依靠自身的实际行动,做到人不虚生,时不虚度,名不虚传,乃修身、修名、修德之道。 廉正高洁,“闭心自慎”。《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节操死于正直,这本来就是前代圣贤所称赞的人生道路。《九章·橘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头脑清醒,独立于世,善于思考,不随波逐流。节制私欲,小心谨慎,自始至终不会犯错。为人处世,要头脑清醒,勤于思索,不同流合污。为官要谦虚谨慎,节制私欲,光明正大,廉洁自律,才能保守节操,不犯错误。这既是屈原的劝世箴言,也是屈原的处世之道。再如《橘颂》:“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屈原自幼即以廉洁之性约束自己,这种信念在他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心胸开阔而别无所求。 2、刚正不阿敢于斗争屈原处于诸侯割据、七雄争霸的战国时代,楚国内腐外辱,日渐衰弱。他以一腔忠直清烈的爱国情怀,主张对内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对外联齐抗秦,壮大楚国。屈原的才识受到贵族集团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向楚王谗言屈原,屈原屡被放逐,但屈原刚直不阿,勇于与邪恶势力斗争,而且矢志不移,终身不悔。 刚直清烈,“抑心自强”。《九章·怀沙》:“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离慜而不迁兮,愿志之有像。”我抑制住内心的愤恨,使自己意志更坚强。即使遭受忧患也不改变,愿自己的志向成为后世的榜样。屈愿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克制个人私念,磨练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屈原在《离骚》中同样表达了这种克己谋大略的思想,他说:”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只要是于国于民有利,宁愿内心委屈、心情压抑,忍受罪过和耻辱。《九章·涉江》:“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我不能改变心志随波逐流,宁肯忧愁痛苦甚至贫穷到终生。屈原在《离骚》中多次表白不变节从俗,在此再言,说明屈原对自己的道德修养尤其重视,而且意志坚定,非同一般,甚至到愁苦不断、贫困交加之境地,也要坚守自己独特的人格情操。 守志不移,“其犹未悔”。《离骚》:“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宁可暴死,宁可死无葬身之地,也不愿忍受的是:是非不分、黑白颠倒、嫉能妒贤、阿谀奉承、媚俗取巧、造谣中伤,这些都是历代仁人志士所厌恶的。同时说明屈原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人格操守坚贞不渝,宁折不弯,决不妥协,至死不改。屈原在其作品中多次表达了这种心愿,如《悲回风》:“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之常愁。”说明屈原精心励志的意识异常坚定。《离骚》:“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屈原胸怀远大抱负,为坚守理想和节操,哪怕面临死亡的境地,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更不会为此而后悔。为志节而死,重如泰山。为利欲而死,轻如鸿毛。死于志节,虽死犹生。生于利欲,生不如死。屈原不悔初志,秉德以求,顽强拼搏,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举贤授能,”秉德无私”。《橘颂》:”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保持大公无私的美好品德,其精神则像天地一样伟大。也就是说:要像苍天一样覆盖大地而无私心,要像大地一样生育万物而无私利。大公无私,乃高尚之德。《离骚》:“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举贤授能,乃治国之道。国有贤臣良才,则兴盛;家有贤者能人,则兴旺。《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我已经栽培了很多兰花,又种植了百亩蕙草。表意是栽培很多兰蕙芳草,实则是为国家培育贤能人才。同时,也是为了更多地修炼自己芳洁的品德。屈原“滋兰”、“树惠”,为国家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是他对人才的一种期望,也是他实现自身远大理想的一种寄托。 、推行美政忠贞爱国屈原《离骚》曰:“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屈原将“美政”作为他终生追求的目标。他的美政思想中,最重要的是立国兴邦、廉洁清明、强国富民。因此,屈原虽累遭疏放,仍矢志不渝,九死不悔。在楚国国都被秦国攻陷之后,悲愤投江而殉国。眷恋故国,“忠诚事君”。屈原《九章·惜诵》:“思君其莫我忠兮,忽忘身之贱贫。”大意是说:思慕楚国,没有人能够比我更加忠诚,我完全不介意自己的地位贫贱。这就是屈原忠心耿耿于国于君于政于民的誓言。再如《九章·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该诗句喻意发人深省,屈原不论遭受到多大的灾难,一颗忠诚、挚爱之心始终向着自己的祖国。再如《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徠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天地间最美的橘树,生性适应于南方水土。领受天地之命,不能移植,只能生长在南方的国度。《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枳味酸苦,俗称臭橘。屈原抓住橘树的特性,既颂橘,又颂人。“生南国”而“不迁”的不仅是橘树,还有屈原至死不离楚的情杯;能拥有“嘉”誉的不仅是橘树,还有屈原孤忠高洁的品性。《橘颂》是一首赞橘之歌,是一首颂德之歌,也是一首爱国之歌。 以德治国,“圣哲茂行”。《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只有德行高尚和拥有才智的君主,才能够享有天下的疆土。此诗句充分体现了屈原爱国、德政的思想。《九章·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我要坚守正道,正直而行,而且为此毫不犹豫,宁肯终身处在黑暗境地,也不会放弃。屈原所言“董道”,不仅要识“道”、知“道”、行“道”,而且要守“道”。因此,虽身处逆境,仍毫不犹豫地眷顾楚国,坚守正义,可见屈原爱国之情异常执着,根深蒂固,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 以史为鉴,“遵道得路”。《离骚》:“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唐尧、虞舜多么正大光明,他们沿着正道登上坦途;夏桀、商纣多么狂妄邪恶,只走邪路以至寸步难行。古人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凭借德行治理国家,国家就会昌盛;依靠暴力治理国家,国家就会灭亡。上古时期,尧与舜广布仁德,讲求民主,为政开明,尧、舜“禅让”的故事尽为人知,因此,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夏桀与商纣狂妄邪恶,最后夏桀被商汤取代,商纣被周武王消灭,即为例证。屈原非常向往尧舜时代光明、正直、开放、民主的政治社会。《九章·抽思》:“何独乐斯之謇謇兮?愿荪美之可光。”我为什么独自喜欢忠言直谏?是希望国家的前途美好而又辉煌。屈原为什么独自喜欢忠言直谏于楚王?主要是为了楚国的未来。屈原冒着犯颜之忌,不顾个人安危,诚恳地向楚王进谏,并推行美政思想,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 4、修明法度德政惠民屈原具有深刻的亲民、爱民、恤民意识,他通过改革法制、修明法度、摒弃秽政等途径,实现民本思想。因此,闻一多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忠耿爱民,“余心所善”。《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贴近百姓,北京白癜风哪里好北京治疗白癜风究竟要花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