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   评 

年湖北实力中年书法家

六人作品学术展·童德昭

 童德昭创作自述 TONGDEZHAO

     

  此次参展的6个人,都已年过半百,其中,我的年龄稍小。此次展览的作品,我想把苏字写精、写好,写出自己的面目,让更多人认可和欣赏,也就是雅俗共赏——这是我一以贯之的目标,也是矢志不渝的追求。

  

 现场问答: 

许伟东:童德昭先生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是苏轼贬谪、居住长达4年多的黄州,他苦心孤诣、精心追求的便是苏东坡书法。请问童德昭先生,苏东坡书法是您阶段性的策略,还是自身的终极目标?如果是前者,您如何深入规划下一阶段的历程;如果是后者,您准备用什么方法继续深入苏东坡书法,甚至将来“改写”苏东坡书法?

童德昭:我在黄州已经有34年了,比苏轼多了近30年。大家知道,黄州是一个有历史文化渊源的地方。我在很多方面,甚至在黄州这个地方做官,与近千年前的苏轼都有着某些相同并相通的地方,尽管我完全不能和苏轼相比……

许伟东:您比苏轼的官大多了!

童德昭:苏轼在黄州遭贬时是七品团练副使,我现在算是副厅。学习苏轼、追寻苏轼,对我来说是得天独厚,也是责无旁贷。这既是个人的追求,也是我的工作需要与社会责任。

学苏东坡,是我永远的目标。所谓“改写”,是指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每个人学习古人都是在改写。学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哪怕动一笔,都可以说是改写。因为现在人们经历、学养、环境、时代,跟古人大不一样,我们不可能与古人写得一模一样。我们究竟应该深入,还是应该“改写”,我有些彷徨……但总的基调,是应该在深入中“改写”。怎么深入?怎么“改写”?我用“内外兼修”4个字归纳,一是“字内字外”,二是“苏内苏外”。

所谓“字内字外”,首先要把字写好,要把工夫用在写字上。每天再忙,也要花时间来写,不能荒废了。然后,除了写苏轼,还要涉猎其他书家与其他书体。在做好字内功的同时,还必须拿更多的时间做字外功。就是古人所说的“功夫在字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要读古人,也要读我们这个时代与社会。包括读我们党和政府的文章,当然,还要多读古代经典。比如,苏轼文集中,有很多政论、奏章以及代皇帝起草的诏书,由于我长期在政府工作,我个人认为读这些,可以使我们养成兼济天下的心胸。再说“苏内苏外”。首先,要把苏字搞深、搞精、搞透。所谓“苏外”,是不局限于苏东坡。实际上,我学书是从二王、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入手的。因为身处黄州,常去赤壁,耳濡目染,后来自然地写起了苏字。另外,还要学习其他名家的法帖,尤其与苏字有关联、有渊源的范本,比如黄庭坚、米芾、颜鲁公、李北海、杨风子。如此,在苏东坡的基础上,才能更加丰富。

许伟东:童德昭先生“字内字外”、“苏内苏外”之观点概括得很到位,接下来,请徐本一老师作点评。

徐本一:童德昭先生刚才说的是文化守成问题。中国书法对于传统的继承,其实就是一种守成。守成不是保守,是一个时代对前代文化遗产在复兴过程中的一种必要准备。我觉得,童德昭在黄冈得“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他把苏东坡这方面做好了,是一种历史的责任,也是其自身文化的表现。

对于童德昭的书法,我总结了几句:笔势飘逸,风马霓裳。东坡遗韵,赤壁归航。书生意气,激情满腔。载歌载书,一瓣心香。

   

 学术批评: 

朱以撒:学习书法的方法有多种,有的博采众家,有的则倾情一家,持抱不放,终岁把玩研习,会其旨归,得其神理,久而久之,下笔便酷肖一家风格。前者肯定需要有熔铸诸家为一炉的能力,需要合其相和,损其相悖。而后者的不易则在于要不断发现这一家的特色,往深处走,求精求细,并且始终充满热爱之情,不见异思迁,时日久了,恍如古人再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理想,从而决定不同的创作方向。

童德昭的作品一眼可知师法宋人苏轼,这个路子当然没有问题,也是值得效仿的。作为文人,苏轼的胸襟、学问、文章都是为后人推崇的,学苏书当然是一条正途,是把一位学习者往文雅方向引导,使之笔下有文人气、书卷气。现在我们读童德昭的作品,已经可以看出浓郁的苏体特征了。他对于苏体的把握还是周全的,譬如用笔的细腻,做到了尽可能地相似,点画不苟的运用中,可见下了功夫。整个字的结构,也颇得苏书架构之理,斜势、偏扁,同时大方舒展,有文人闲适的意趣、优雅的意态,可以说得之不易。在宋四家中,米、黄最为时人青睐,因为米、黄书风豪纵奇诡,引人注目而学者众多,苏书不那么张扬跃动,更多雅致。黄庭坚认为兰似君子蕙似士,那么,米、黄书如士,苏书则如君子。童德昭执著于苏书,也就是执著一分斯文,一分优雅。童德昭擅苏书,在创作上比较长于小字行书的创作,行笔时从容、轻快,也显得更有把握,更为实在,但创作大字时就显得勉强、笔力不逮,如行书读书落笔联(图1),就十分失形失神,显得软弱萎靡,也就其品不贵了。

童德昭学苏书志在必得,也有所收获。但从作品本身来审视,形、神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足。苏书是有温柔崇厚之气的,有丽而不浮的沉稳,其情性不野,骨骼不庳,故能神气不群。童书形虽相近,每每夸张过头,表现过甚,笔画长,少敛约,使一些当稳而不发耐人寻味之处全都抖落出来,余味全无了。苏书妙在一些隐忍之处,含而不发,是一种蓄积状态,是不必全然展开的,表现欲太强,也就满纸飘扬,不沉稳了。同时线条也油滑无力,有时肥而痴,有时细而弱,浮于纸上,圆转处往往圆熟而俗,便索然矣。童德昭在书写时虽细腻,无狼藉破坏之笔,但线条亦须提炼使之有坚韧的筋骨,使之有神采,方可动人。宋人宋祁曾言:“厌雕琢,索理致,崇雅黜浮,气益雄浑。”童德昭还是应着急于字之内在,内在充实才是根本,否则外表浮泛,则蚀本也。当然,也可以看出童德昭有几笔个人发挥的苗头,但并不成功,很典型的是行书幽人斗方(图2)第3行“竹”字,试图新变,却无形无神,这说明一个问题——只有着眼于苏书,钻研透彻,再发挥不迟。

学苏书,多读书。

薛元明:童德昭写苏字能见己意,确属不易。苏字不单是笔法,更主要是字里行间的意趣,展现了内心的潇洒从容。单个字来看极像,但观全篇,存在很大差异。多字作品极尽变化,以及由里而外的动态美感,这主要在于多用露锋,行笔速度加快,吸收了米芾的成分(图3)。在用笔上还有一些涩笔,出自黄山谷。严格来说,童德昭的取法以苏字为基,苏、米、黄三家兼修,以常态化变态,自在从容。但显然存在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书写更活泼了,静穆之气必然减少,如何来取舍?









































血栓形成的理论基础
用心服务用爱奉献三门峡市中心医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beishengzx.com/hbxw/21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