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白癜风专家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唐商州刺史谢良弼夫人王氏 谢燕颉 (一) 据唐杜光庭集《墉城集仙录》载: 王氏者,中书舍人谢良弼之妻也,东晋右军逸少之后,会稽人也。良弼进士擢第,为浙东从事而婚焉。既而抱疾沉痼,历年未愈,良弼赴阙,竟不果行而加绵笃。 时吴筠天师,游四明天台兰亭禹穴,驻策山阴。王氏之族谒而求救,为禁水吞符,信宿即愈。 王氏感道力救护,乃诣天师受箓精修,焚香寂念,独处静室,志希晨飞,因绝粒咽气,神和体轻。时有奇香异云临映居第,仿佛真降密接灵仙,而人不知也。 忽谓其女曰:“吾昔之所疾,将仅十年,赖天师救之,而续已尽之命。悟道既晚,修奉未精。宿考过往,忏之未尽。吾平生以俗态之疾,颇怀妒□,自今犹心闭藏黑,未通于道。当须阴景炼形,洗心易藏,二十年后方得蝉蜕耳。吾死,勿用棺器,可作柏木帐,致尸于野中,时委人检校也。” 是夕而卒,家人所殡如其言,凡事俭约。置其园林间,偃然如寐,亦无变改。 二十年,有盗发殡,弃其形于地。隆冬之月,帐侧忽闻雷震之声,举家惊异,驰行看之。及举其尸,则身轻如空壳,肌肤爪□,无不具备,右胁上有拆痕长尺余。即再收瘗。 为南岳夫人尝言:“得道者上品白日升天,形骨俱飞,上补真官;次者蜕如蛇蝉,亦形骨腾举,肉质登天。皆为天仙,不居山岳矣。” 良弼亦执弟子之礼,躬侍天师,仍与天师立传,详载其事迹矣。 杜光庭(—),字圣宾,号东瀛子,缙云人,唐咸通年间考进士未中后,到天台山入道。为供奉麟德殿文章应制,随僖宗入蜀,后追随前蜀高祖王建,官至户部侍郎,赐号传真天师。晚年辞官,隐居四川青城山。一生著作颇多,著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青城山记》、《武夷山记》、《西湖古迹事实》等,相传著名传奇小说《虬髯客传》也系他所作。注重对道教教义、斋醮科范、修道方术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整理,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对《老子道德经》的研究颇有成就,将以前注解诠释《道德经》的六十余家进行比较考察,概括意旨,对“重玄之道”尤其推重。其思想调和儒、道二家的思想,不融佛教,保持道家本色。 以上大意是说,王氏这个人,是中书舍人(正五品)谢良弼之妻,为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的后裔,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谢良弼进士及第,为浙江东道(睦、越、衢、婺、台、明、处、温八州)参军时而结婚。婚后不久即抱病,且顽固难治,历年未愈,就是丈夫谢良弼赴阙陛见皇帝,竟然不果断行事,而且越加病势垂危。 时天师吴筠,正游历四明山、天台山、兰亭、大禹穴,停马落脚住在山阴。王氏家族就前去拜见,而向他求救,只用绝对干净的水吞服符箓后,连过二夜即已痊愈。 王氏感谢道长尽力救护,于是就到天师处接受符箓,而精心修练,她日夜焚香,静寂欲念,独自一人,处在静室中,有志愿希望一朝飞升,因而辟谷绝粒,吐纳呼吸,于是神志中和,体态轻盈。并时有奇香和异云,光临映照其居所,仿佛有真仙降临,她秘密接待神灵仙人,而凡人所不知。 忽然对其女儿说:“我以前所患疾病,将近十年,依赖天师得救了,而且延续了已尽之命。悟道既然已晚,然而修练供奉却并未精。睡觉时经常思考过往,忏悔之心未尽。我平生以世俗常态之疾,颇怀妒之意,自今还是心灵紧闭,内藏阴暗,没有通顺于大道。应当秘密通过气功功法以炼养形体,洗涤心脏,易换内藏,二十年之后,才得蝉蜕成仙。我死之后,不要用棺椁,可制作柏木帐篷,将尸体置于野外,只要经常委托人去检查一下。”这天晚上就溘然逝世了,家人对她殡敛也就如她所说的进行,凡事从简节约。而置其尸体在园林中,安然如睡,也无多大变化。 二十年后,有盗贼发掘殡葬,丢弃其形体于地。隆冬腊月,帐篷侧边忽然听见雷鸣地震之声,举家感到惊异,飞快前去查看。当抬其尸体时,发现她身轻如同空壳,但肌肤指趾及头发,无不具在,只是右边腋下到肋骨尽处,有坼痕长约一尺多。即日,再行收葬掩埋。 这此事为南岳夫人曾说:“得道者,上品可在白日升天,且形体骨骼一齐飞升,上品补为真官;次者犹蜕如蛇蝉脱壳,也是形体骨骼一齐飞升,连肉质也一齐登天。皆为天仙,不再居住在山岳了。” 谢良弼也是执弟子之礼,躬身服侍天师吴筠,仍与天师立传,以详细记载其事迹。 (二) 据《新唐书》卷二百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隐逸载: 吴筠,字贞节,华州华阴人。通经谊,美文辞,举进士不中。性高鲠,不耐沈浮于时,去居南阳倚帝山。 天宝初,召至京师,请隶道士籍,乃入嵩山依潘师正,究其术。南游天台,观沧海,与有名士相娱乐,文辞传京师。玄宗遣使召见大同殿,与语甚悦,敕待诏翰林,献《玄纲》三篇。 帝尝问道,对曰:“深于道者,无如《老子》五千文,其余徒丧纸札耳。”复问神仙治炼法,对曰:“此野人事,积岁月求之,非人主宜留意。” 筠每开陈,皆名教世务,以微言讽天子,天子重之。群沙门嫉其见遇,而高力士素事浮屠,共短筠于帝,筠亦知天下将乱,恳求还嵩山。诏为立道馆。安禄山欲称兵,乃还茅山。而两京陷,江、淮盗贼起,因东入会稽剡中。 大历十三年卒,弟子私谥为宗元先生。 始,蟋嘻恶于力士而斥,故文章深诋释氏。筠所善孔巢父、李白,歌诗略相甲乙云。 吴筠精通经书(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籍),以及优美的辞令(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的言词),但是却考不中进士。其性格也高洁而鲠直,因不能忍耐盛衰、消长于一时,于是隐居南阳的倚帝山。 天宝初,被召至京城,却请求隶籍道士,于是依附嵩山道教茅山宗天师潘师正,以研究其道术。后南游天台山,东观沧海,又与有众多名士相与娱乐,其文辞不断传播到京城。 唐玄宗曾派遣使臣前去召见他于大同殿,且与其说话时感到很高兴,于是敕封他为待诏翰林。他也曾献上《玄纲》三篇。 皇帝曾问及关于道的问题,他回答说:“关于道的深刻体会,无如《老子》的那五千个字,其余的均是白白地浪费纸张罢了。” 又问起神仙的炼丹之法,他回答说:“这是山野之人的事,靠积聚岁月而求得,这不是天子所留意的。” 吴筠每次开口陈述,都是些有关名声教化、谋身治世之事,微言大义,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天子的,天子也很重视他。 这就引起众多和尚对其所享受厚遇而生妒嫉之心,而那个高力士又素来就是服侍佛门的,于是一起在皇帝面前贬低吴筠。 吴筠也知道天下行将大乱,就恳求回嵩山。于是有诏令有司为他建立了道馆。当安禄山想称兵造反,于是他就回到茅山。 长安、洛阳两京陷没后,江、淮也盗贼蜂起,因而他向东进入会稽的剡县山中。直到大历十三年()逝世,弟子私谥他为“宗元先生”。 当初他与皇上的欢声笑语,而被高力士所厌恶,进而还受到排斥,所以他的一些文章也会深刻诋毁释佛。吴筠所交好的只是孔巢父(给事中兼御史大夫)、李白,其歌诗与他们也难分高下。 翰林待诏,唐代开始作为官及官署名。翰林本指文学之林,是文翰荟萃所在,最初的性质是“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之所处也”,而文学、经术、僧道、书画、琴棋、阴阳等各色人士以其专长听候君主召见,故而称“翰林待诏”。唐玄宗时,较多地选用文学士人,称“翰林供奉”,用于起草诏令,议论时事。 据《新唐书》卷五十九志第四十九艺文三载: 谢良嗣《吴天师内传》一卷,吴筠。 据《宋史》卷二百五志第一百五十八载: 谢良嗣《中岳吴天师内传》一卷。 中岳就是嵩山,吴天师就是吴筠,看来这个谢良嗣应该就是谢良弼。 (三)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二隐逸是这样记载的: 吴筠,鲁中之儒士也。少通经,善属文,举进士不第。性高洁,不奈流俗。乃入嵩山,依潘师正为道士,传“正一”之法,苦心钻仰,乃尽通其术。开元中,南游金陵,访道茅山。久之,东游天台。 筠尤善著述,在剡与越中文士为诗酒之会,所著歌篇,传于京师。玄宗闻其名,遣使征之。既至,与语甚悦,令待诏翰林。帝问以道法,对曰:“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札耳!”又问神仙修炼之事,对曰:“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之所宜适意。”每与缁黄列坐,朝臣启奏,筠之所陈,但名教世务而已,间之以讽咏,以达其诚。玄宗深重之。 天宝中,李林甫、杨国忠用事,纲纪日紊。筠知天下将乱,坚求还嵩山。累表不许,乃诏于岳观别立道院。禄山将乱,求还茅山,许之。既而中原大乱,江淮多盗,乃东游会稽。尝于天台剡中往来,与诗人李白、孔巢父诗篇酬和,逍遥泉石,人多从之。竟终于越中。文集二十卷,其《玄纲》三篇、《神仙可学论》等,为达识之士所称。 筠在翰林时,特承恩顾,由是为群僧之所嫉。骠骑高力士素奉佛,尝短筠于上前,筠不悦,乃求还山。故所著文赋,深诋释氏,亦为通人所讥。然词理宏通,文彩焕发,每制一篇,人皆传写。虽李白之放荡,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其唯筠乎! 正一,道教宗派之一。正一派,也有茅山、灵宝、清微、净明等诸派之分,但是仍以天师道为代表,故习惯上天师道也称为正一道。枝词蔓说,谓繁冗芜杂的言论。缁黄,指僧道。因僧人缁服,而道士黄冠,故称。 吴筠(?—),字贞节,一作正节,弟子邵冀元等私谥为“宗玄先生”。唐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他立意畅旨,皆为其本“道”为根基,并不摄引佛学,故而保持着道家的传统特色,于是深受后世奉道者赞赏,这也就成为研究道教义理的重要文献。 其思想与司马承祯的思想比较接近,并且体现了唐代正一道的理论水平,其著作为研究唐代道教思想史的重要文献。 吴筠之入道籍,在唐代士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又情趣高雅,不踏流俗,能栖心道门,自然能求得自身的心灵宁静。 他回归远古,回归自然,竟然赞叹猿“不犯稼穑,深栖远处,犹有君子之性”(见《元猿赋序》),这与唐代走终南山捷径以求仕宦的“隐士”们,殆不可同时而语。 但是他又与庄子消极厌世、不与统治者合作的人生态度不同。只要有机会,他便表现出是个敢于进谏的良臣,而且高超于世外,散作逸人的生活,这便反而成就了他参加政治活动的策略。他的这种生活态度,与对唐末有着深深影响政治的李泌,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他们隐而有名,出而有功,在专制社会,唯有如此。 李泌(—),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朝中期著名道家学者、政治家、谋臣,历仕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南岳第钦赐的隐士。天宝中,自嵩山上书论施政方略,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官。为杨国忠所忌,归隐名山。安禄山叛乱,唐肃宗即位灵武,召其参谋军事。又为幸臣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隐居衡岳。唐代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又屡为权相元载、常衮排斥,外出任官。唐德宗时再次入相,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贞元五年去世,享年六十八,赠太子太傅。博涉经史,精究《易象》,善属文,尤工诗。有《李泌集》二十卷,己佚。《全唐诗》录有其诗。 吴筠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重要思想家,其著作非常丰富,然而大多亡于元初至元毁藏。正如宋景濂撰《度人经》跋云:“道家诸书,多寇谦之、吴筠、杜光庭、王钦若之徒所撰。” 谢良弼夫人王氏得到了吴筠医治而重病痊愈,于是师从他走上了修仙慕道,绝粒辟谷之路。关于修炼成仙的问题,吴筠说绝大多数人只是个“中人”。 针对“中人”成仙的途径,吴筠指出人是依靠自身体内的精气神而生存的,若要长生成仙,就必须注意精气神的修练。 他说:“人之气与精、神,易浊而难清,易暗而难明,知之修练,实得长生。”又说:“夫人生成,分一气而为身,禀一国之象,有气存之,有神居之,然后安焉。……奈何人得神而不能守之,人得气而不能采之,人得精而不能反之,己自投逝,何得怨天地而不佑?” 那么人如何才能保养好精气神呢?吴筠认为,关键在于保持心的虚静,因为“心动则形神荡”。而要做到心静,首先必须“恬澹无为”。 如吴筠所说:“夫形动而心静,神凝而迹移者,无为也;闲居而神扰,恭默而心驰者,有为也。无为则理,有为则乱。” 其次是必须去除情欲。吴筠把心躁动的原因,主要归结为情欲。在他看来,人之所以不能长生久寿,就在于情欲的侵扰。 他说:“万物剖氤氲氯一气而生”,“天得一自然清,地得一自然宁,长而久也;人得一气,何不与天地齐寿而致丧亡,何也?为嗜欲之机所速也。” 因此,立志修道者就应该“泰然忘情”,王夫人除了辟谷绝粒,还独居一室,绝对禁欲。 修仙之人还要把一切毁誊得失置之度外。吴筠说:“道之所至忌者,淫杀阴贼,此诚易戒。至于小小喜怒,是非可否,人之常情,甚难慎也,都不欲有纤芥之事关乎方寸之中。虑静神闲,则邪气不能入;我志不扰,则真人为俦。” 他甚至认为,哪怕是生活必需的衣食,也应该委心任运,听其自然,随分而安。他说:“夫目以妖艳为华,心以声名为贵,身好轻鲜之饰,口欲珍奇之味,耳欢妙美之声,鼻悦芳馨之气。此六者,皆以败德伤性,纕以伐其灵根者也。故有之即可远,无之不足求。惟衣与食,人之所切,亦务道者之一弊耳。然当委心任运,未有不给其所用,……,必在忘其所趣,任之自然耳。” 总之,修道者“黜嗜欲,隳聪明,视无色,听无声,恬澹纯粹,体和神清,虚夷忘身”,便能“合至精”,“复与道同”。 吴筠的生命哲学,是紧紧围绕着“长生成仙”这个主题而展开论述的,从而构造了一个完整的仙学理论体系。其中既有总结、深化前人思想的部分,也有阐述自己独特见解的部分。 结合道教史来看,在唐代只普遍重视外丹、炼丹服药,还已蔚成社会风气。在这种的情况下,吴筠却强调唯有修炼自身的精气神,才有长生成仙的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是在吴筠等理论先驱们的倡导下,唐末五代内丹术渐次兴起,并最终取代了外丹术而成为道教炼养方术的主流。王夫人,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吴筠的“七远”、“七近”仙道学说,在唐代重视外丹,炼制长生仙药之风,盛行的时候,却重视精气神的内丹修炼,指斥外丹为舍本逐末,这对后世道教内丹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吴筠还提出的“守静去欲”等主张,则是对此外宋代理学也具有一定影响,对宋代理学的产生有着启迪作用。 (四)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七载有联句《中元日鲍端公宅遇吴天师联句》云: 道流为柱史,教戒下真仙。(严维) 共契中元会,初修内景篇。(鲍防) 游方依地僻,卜室喜墙连。(谢良辅) 宝笥开金箓,华池漱玉泉。(杜弈) 怪龙随羽翼,青节降云烟。(李清) 昔去遗丹灶,今来变海田。(刘蕃) 养形奔二景,炼骨度千年。(谢良弼) 骑竹投陂里,携壶挂牖边。(郑槩) 洞中尝入静,河上旧谈玄。(陈元初) 伊洛笙歌远,蓬壶日月偏。(樊珣) 青骡蓟训引,白犬伯阳牵。(丘丹) 法受相君后,心存象帝先。(吕渭) 道成能缩地,功满欲升天。(范淹) 何意迷孤性,含情恋数贤。(吴筠) 严维,字正文,越州(今绍兴)人。天宝中,曾赴京应试,不第。至德二年,以“词藻宏丽”进士及第。心恋家山,无意仕进,以家贫至老,不能远离,授诸暨尉。时年已四十余。后历秘书郎。大历间,御史中丞严郢节度河南(河南尹),辟佐幕府,为河南尉,迁余姚令,终右补阙。擅音律,喜抚琴。与当时名辈岑参、刘长卿、皇甫冉、韩翃、李端等交游唱和。 鲍防,字子慎,天宝十二年杨儇榜进士,襄阳人也。善辞章,笃志于学。累官至太原尹、河东节度使。人乐其治,不减龚、黄,诏图形别殿。又历福建、江西观察使。丁乱,従幸奉天,除礼部侍郎,封东海公。又迁御史大夫。贞元元年,策贤良方正,得穆质、柳公绰等,皆位至台鼎,世美其知人。时比岁旱,质对:汉故事,免三公,烹弘羊。权近独孤愐欲下按治,防曰:“使上闻所未闻,不亦善乎“置质高第,帝见策嘉之。授工部尚书,卒。防工于诗,兴思优足,风调严整,凡有感发,以讥切世弊,正国音之宗派也。与谢良弼为诗友,时亦称“鲍、谢”云。有集今传。(见元辛文房《唐才子传》) 谢良辅(—),字水木,河南省南阳人,诗人,为越州诗坛盟主,唐天宝十一年()进士第,任中书省掌制诰的中书舍人,为皇帝近臣,唐德宗时担任商州(今陕西省商洛市)刺史,诗虽然流传并不多,但是却能看出他的诗非常简洁、隽永,读后回味无穷。 杜弈,阙。 李清(?―),唐玄宗第十八子,母武惠妃,宫中常呼为十八郎。天宝十二年进士。开元十三年()封寿王,二十三年()改名瑁,加开府仪同三司。工书法。 刘蕃,唐天宝六年进士。 郑槩(阙)。 陈元初(一作陈允初),校书郎,居麻源。僧灵一有《送元初卜居麻源》。是唐朝诗人陈孙有《移耶溪旧居呈陈元初校书》。 樊珣(阙)。 丘丹,丘为弟,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市南)人。初为诸暨令。历检校尚书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贞元初,隐临平山。与韦应物、鲍防、吕渭诸牧守往还。 吕渭(—),字君载,河中(今山西永济蒲州镇)人。唐浙东道节度史吕延之长子。唐肃宗乾元年间进士、乾隆元二年()为太子右庶子,后擢升礼部待郎,出任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湖南郡团练观察史,后被赠予尚书右仆射。在湖南执政多年。和夫人柳氏生子温、恭、俭、让四子都成才。据说吕洞宾乃其孙,吕让之子。 范淹(阙)。 吴筠(略)。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谢良弼一贯人在鲍端公的住宅遇见吴筠,于是大家在一起联句赋诗。从严维老子道君李耳修仙说起,到吴筠对大家依依不舍结束。 谢良弼是个诗人,经常与友人联句,如《云门寺小溪茶宴怀院中诸公》云: 喜从林下会,还忆府中贤。(严维) 石门云路里,花宫玉笥前。(谢良弼) 日移侵岸竹,溪引出山泉。(裴晃) 猿饮无人处,琴听浅溜边。(吕渭) 黄粱谁共饭,香茗忆同煎。(郑槩) 暂与真僧对,遥知静者便。(允初) 清言皆亹亹,佳句又翩翩。(庾騤) 竟日怀君子,沉吟对暮天。(贾肃) 裴晃,尚书右仆射。李辅国骄纵日盛,竟然要挟皇帝要做宰相。唐肃宗将此事告诉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萧华,说“辅国求为宰相,如果公卿推荐,不得不给。”萧华按皇帝的话义,问于尚书仆射裴晃,裴晃说:“我手臂可断,宰相之职不能给辅国。”萧华如实转告皇帝,皇上喜,李辅国恨。李辅国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萧华专权,应该罢免他宰相之职。唐肃宗皇帝不理,李辅国多次纠缠皇上,不将萧华拉下相位,决不罢休。上元三年()唐肃宗病重,李辅国矫命:罢去萧华相位,委以礼部尚书。唐肃宗皇帝崩,唐代宗即位,改元宝应。李辅国专权,又贬萧华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市)司马,后死于峡州任所。 庾騤(阙)。 贾肃(阙)。 大历年间,在越州,谢良弼与严维、吕渭、鲍防等三十余人迭唱联和,编有《大历年浙东联唱集》,有联句。《徵镜湖故事》云: 将寻炼药井,更逐卖樵风。(允初) 刻石秦山上,探书禹穴中。(吕渭) 溪边寻五老,桥上觅双童。(严维) 梅市西陵近,兰亭上道通。(谢良弼) 雷门惊鹤去,射的验年丰。(贾肃) 古寺思王令,孤潭忆谢公。(郑槩) 帆开巖上石,剑出浦间铜。(庾騤) 兴里还寻戴,东山更向东。(裴晃) 《自云门还泛若耶入镜湖寄院中诸公》云: 山中秋赏罢,溪上晚归时。(谢良弼) 出谷秦人望,经湖谢客期。(吕渭) 日斜愁路远,风横畏舟迟。(郑槩) 章句怀文友,途程问楫师。(严维) 浅沙游蚌蛤,危石起鸕鶿。(裴晃) 落叶飞孤戍,横塘向古祠。(允初) 行行多兴逸,无处不相思。(萧幼和) (见《会稽掇英总集》卷十四至卷十七) 谢良弼常与李纾、柳识、崔佑甫、皇甫冉、韩会、朱巨川同游。又与谢良辅、贾弇、贾全、王纲、陈允初、杜倚、樊珣、李聿、丘丹、刘蕃、李清、周颂等人为浙东诗会中辗转回到京城为进士出身的成员。 (五) 谢良弼、谢良辅是一对兄弟,开初双双进京会试,却一齐落第,据陶翰《送谢氏昆季下第归南阳序》曰: 吾常游江表,得二谢焉。青青子衿,始在童觯,时已辨其梢□喷浪之兆。江河萧散,垂二十秋。忽然上京,再莹心目。《诗》、《骚》之兴天假,流略之奥日新。才艺克备,文锋其锐。吾以此自负,不为非知人矣。金门未偶,征盖言旋;□峰闭於武阁,春野开於楚邓。盖将穷讨策府,琢磨词律。他日之奋六翮,登九霄,未为後耳。春水尚寒,郊草无色,何以赠别,必在乎斯文。 作者送别会试落第回南阳的谢良弼、谢良辅序说,我经常游江左,就认识谢氏兄弟。他们穿着青衿的秀才国学生,当时就发现他们船艄破浪的先兆。二十年后,他们进京相见,让我目亮心莹。《诗经》和《楚辞》犹如天授,九流、七略的奥秘日益更新。文才武艺兼备,文笔锋利。我认为这是自负,不是不知人善识。翰林院所在金明门未遇,远行的车就说回旋。锋利封闭武门,春花开于楚国邓州。大概将藏之名山,琢磨诗词格律。他日展翅高飞,直上九霄,未尽为未来。春天的水还冷,郊外的野草还不见颜色,没有什么相赠送别,必定只有此文。 陶翰,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官宦之家出身,唐开元十八年(),登进士及第,次年连登博学宏词、拔萃二科,授华阴丞。以冰壶赋得名。天宝年间,思陟大理评事、太常博士,官终礼部员外郎。所作诗文,以五言为主,写有一些边塞诗,多古意苍劲的悲壮风格,与当时诗人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诗风相近,为当时所称。如《出萧关怀古》,再如《古塞下曲》等。翰著有文集若干卷,《新唐书艺文志》行于世。 此文言辞委婉,多方鼓励,故后来的刘禹锡《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序》说:“琅邪王拱识公於童觯雅器重之。”将宰相令狐楚比拟谢良弼、谢良辅兄弟,说明当年的期望值甚高。 谢良弼与弟弟谢良辅后来一齐考中进士,还深得李华赏识,据《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八载: (李)华爱奖士类,名随以重,若独孤及、韩云卿、韩会、李纾、柳识、崔祐甫、皇甫冉、谢良弼、硃巨川,后至执政显官。 李华(—),字遐叔,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家,诗人。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天宝二年()登博学宏辞科,官监察御使、右补阙。安禄山陷长安时,被迫任凤阁舍人。“安史之乱”平定后,贬为杭州司户参军。明年,因风痹去官,后又托病隐居大别山南麓以终,信奉佛法。唐代宗大历元年()病故。作为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等共倡古义,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他的文章“大抵以《五经》为泉源”(独孤及《赵郡李公中集序》),“非夫子之旨不书”。主张“尊经”、“载道”。其传世名篇有《吊古战场文》。亦有诗名。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四卷。 作为执政显官谢良弼,曾经得到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的李华的夸奖。宋魏仲举《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附《韩文类谱》八宋王铚《韩会传》曰: 当是时,李华、萧颖士有文章重名,会与其叔云卿,俱为萧、李爱奖。其党李纾、柳识、崔佑甫、皇甫冉、谢良弼、朱巨川并游。会慨然独鄙其文格绮艳,无道德之实,首与梁肃变体为古文章,为文衡一篇。 王钰在韩愈之兄《韩会传》中说: (韩)会与其(韩)叔云卿俱为萧颖士爱将,其党李纾、柳识、崔祐、皇甫冉、谢良弼、朱巨川并游,独鄙其文格绮艳,无道德之实,首与梁肃变体为古文章,为文衡一篇,……。弟(韩)愈三岁而孤,养于(韩)会,学于(韩)会《观文衡》之作,益知(韩)愈本六经,尊皇极,斥异端,汇百家之美,而自序时法,立道雄刚,事君孤峭,甚矣其似会也。 王铚,字性之,自号汝阴老民,世称雪溪先生,南宋汝阴人,少而博学,善诗论,强记闻。曾随父往江州,与释祖可结诗社于庐山下,有唱和;在汝阴期间,与徐俯、洪炎、洪刍、惠洪、善权、张元干等有交往,并著《侍女小名录》。政和三年()春,在京师与表兄高荷论黄庭坚诗中本事,并赋《国香诗》。政和四年(),宣和年间,多在京与汤举为太学同舍生;与江端本、张元干、王伦等有交往;宣和四年(),著《四六话》;宣和末,出京。靖康中入王襄军幕,作《靖康讨虏檄文》。建炎元年九月,与晁说之相遇于睢阳,晁有诗文赠之。建炎四年()春,往湖州千金村访张元干。七月,权枢密院编修,奉诏纂集祖宗兵制,其后书成,凡二百卷,赐名《枢庭备检》;十月,为楚州镇抚使赵立作传,宋高宗嘉叹久之。绍兴五年(),以右承事郎主管江州庐山太平观;绍兴六年(),为右承事郎主管江州太平观。绍兴七年()六月,避居剡溪山中,绍兴八年(),献《宰执宗室世表、公卿百官年表》,得常同之荐,诏奉祠中视史官之秩。绍兴七八年间,又改右承事郎主管台州崇道观。绍兴九年()正月,献《元祐八年补录》及《七朝史》,由右承郎迁右宣义郎;二月,秦桧欲以永固为宋徽宗陵名,建言之,遭受秦桧摒斥。绍兴十年()至绍兴十二年(),居山阴;绍兴十二年(),作有《书谢文靖东山图》、《重刻两汉纪后序》等。绍兴十四年(),居山阴,新除右宣教郎湖南安抚司参议官;三月,献《祖宗八朝圣学通纪纶》,诏迁一官。大约卒于该年。 据《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八十四载: (鲍)防于诗尤工,有所感发,以讥切世弊,当时称之。与中书舍人谢良弼友善,时号“鲍谢”。 谢良弼与工部尚书鲍防友善。据《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载: 鲍防,唐襄州襄阳人,字子慎。玄宗天宝末进士。历官殿中侍御史、太原少尹、河东节度使。德宗时除礼部侍郎,迁工部尚书致仕。卒年六十九。谥宣。防治处皆有政声,策贤良方正,得穆质、裴复、柳公绰等,世美防知人。工诗,每讥切时弊。与中书舍人谢良弼友善,时号“鲍、谢”。 据《唐诗汇评》载: 鲍防(—),字子慎,洛阳(今属河南)人。幼孤贫,笃志好学。天宝十二载()登进士第,授太子正字。肃宗时,为薛兼训从事.大历初,兼训观察浙东,又以侍御史、尚书郎佐幕。入朝为职方员外郎。十二年,自太原少尹、河东节度行军司马擢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历京畿、福建、江西观察使。朱泚之乱,从驾至奉天,擢礼部侍郎。后以工部尚书致仕,卒。防有诗名,大历中在越与谢良辅、丘丹、严维等唱和,与良辅并称“鲍谢”。有《鲍防集》五卷,又《杂感诗》一卷,均佚。《全唐诗》存诗八首,杂有鲍溶诗。 而据《唐才子传》载: (鲍)防工于诗,兴思优足,风调严整,凡有感发,以讥切世弊,正国音之宗派也。与谢良弼为诗友,时亦称“鲍谢”云。 顾况《礼部员外郎陶氏集序》曰: 登公之门,李膺之门也。鲍防、马二京兆、中书谢舍人良弼、良辅、侍御史李封、殿中刘全,诚名自公出,名著公噐。 顾况,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苏州海盐横山(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至德二年(),进士及第,任职新亭监,大历中在永嘉(今温州)为江南某盐铁转运支使属吏,建中二年(),入韩滉幕府为大理司直,终著作佐郎(从六品上)。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 此序的意思是说,登进士及第又连登博学宏词、拔萃二科的陶翰之门,如同登天下模楷李膺之门。鲍、马二个京兆尹、中书舍人谢良弼、谢良辅、侍御史李封、殿中监刘全,诚然名出陶翰,著名精英。 顾况称赞谢良弼、谢良辅“名自公出,名著公噐”。而时人则曰:“左辅右弼,金玉满柜。” 谢良弼,河南南阳人,进士,中书舍人(正五品),升吉州刺史(从三品)。 据《新唐书》志第三十一地理五载: 吉州庐陵郡,上。土贡:丝葛、纻布、陟厘、斑竹。户三万七千七百五十二,口三十三万七千三十二。县五:庐陵,紧。太和,上。武德五年置南平州,并置永新、广兴、东昌三县。八年州废,省永新、广兴、东昌入太和,来属。有王山。安福,上。武德五年以县置颖州,七年州废,来属。新淦,上。永新。上。显庆二年析太和置。 上,上州。据《大唐六典》、《通典》集两《唐书》所载,州有辅、雄、望、紧、上、中、下七等。凡上州,刺史一人,从三品;中州,刺史一人,正四品上;下州,刺史一人,正四品下。 唐朝吉州(今江西吉安)为上州,有史载青原山净居寺“徘徊亭、百花亭,刺史谢良弼建。” 净居寺,地处吉安水东十五里青原山中,旧名“安隐寺”,为唐佛教禅宗高僧行思(俗姓刘)道场。景龙三年()已酉,建兰若,天宝十年()辛卯,为寺,会昌间废。大中五年()辛未,重建。宋治平三年()丙午,赐额“安隐寺”。崇宁三年(),勅赐“净居禅寺”。元末兵毁。明洪武九年()丙辰,僧师巩复修。洪武二十四年()为丛林,嘉靖间,绅士创会馆,讲学寺旁。万历末,迁会馆於山之阳,还其故地。清顺治康熙间,眉庵、笑峰、药地相继住持,寺内多古迹。 如唐纪事有著名志怪小说家段成式碑,《北宋纪事》有魏国公蒋之奇碑,明朝大学问家、旅行家曹学佺(曹能始)《名胜志》。青原有天宝六年碑,又在段成式前山寺。规制入寺门,九楹两廊二十四楹池,中为大雄殿,三桥拱之。后为毗庐阁,藏亲王赐经。又后为七祖归真塔,唐开元勅建,明王守仁手书“曹溪宗派”额之。塔旁有荆树,即行思倒插黄荆。黄辉题曰:“法荫人天”,旁基为元宋长者荣甫祠,法荫堂在毗庐阁右,归云阁左,药地愚者建方丈在殿左。 寺基左山脊为五笑亭,亭稍下一坡临龙潭为钓台寺,南数十式为凝翠亭,守道赵进美新之。翠亭上有晚对轩,清康熙元年至十二年庐陵知县于藻(康熙十二年转任山阜南岸河务海防同知)建,今废。临涧阁,唐吉州刺史韩衢建。曼殊阁、雷泉亭、洗耳亭,唐吉州刺史李彤建。印水矶茅亭,唐吉州刺史张勉建。水阁,吉州刺史韦悦建。徘徊亭、百花亭,吉州刺史谢良弼建。寝堂,元僧定休建。善法堂、传心堂,元元监建。蒙堂,元师巩建。归云阁、詹卜轩,胡瑜书额,今皆废。翠屏山之阳有五贤祠。 唐乾元元年(),上洛县改称商州。商州,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为唐代十大望州之一,初属山南西道,后隶京道。谢良弼走马上任,任商州刺史。 据《新唐书》志第二十七地理一载: 商州上洛郡,望。土贡:麝香、弓材。有洛源监钱官。贞元七年,刺史李西华自蓝田至内乡开新道七百余里,回山取涂,人不病涉,谓之偏路,行旅便之。户八千九百二十六,口五万三千八十。县六:有府二,曰洵水、玉京。有兴平军,初在郿县东原,至德中徙。上洛,紧。有熊耳山。丰阳,上。洛南,上。有金,有铜,有铁。商洛,望。东有武关。上津,上。义宁二年以上津、丰利、黄土置上津郡,并置长利县。武德元年曰上州。贞观元年省长利。八年州废,以黄土隶金州,丰利隶均州,上津来属。乾元。中下。本安业,万岁通天元年析丰阳置,景龙三年隶雍州,景云元年来属,乾元元年更名,隶京兆,寻复还属。 望,望州。辅州、雄州、望州、紧州官员阶级同于上州。所谓“六雄、十望州,………,及别敕同上州都督。”唐代的十大望州,即宁州、元州、青州、贝州、襄州、商州、润州、宣州、越州、常州。 唐建中四年()十月,谢良弼被乱军所杀。 据《新唐书》本纪第七载: (唐建中四年十月)是月,商州军乱,杀其刺史谢良弼。 唐建中四年十月,泾原兵被朝臣征调赶赴襄城(今河南襄城),参加征讨李希烈的会战。路过长安城,以食品恶劣及没得到朝廷赏赐为由,发生哗变。 变兵推朱泚为主,唐德宗赶到奉天,派遣金吾将军吴溆入京宣慰,被朱泚杀害。朱眦与李忠臣、张光晟等相勾结,暗中封官许愿,征发精兵三千人,以迎接皇上乘舆为名,实袭奉天。朝廷段秀实、刘海宾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欲谋杀朱泚而被害。 十月初八,在源休、姚令言、李忠臣、张光晟等八人的扶持下,朱泚在长安城宣政殿僭位,自称大秦皇帝,年号应天。初九,并任姚令言等要职。十三日,亲自领兵攻逼奉天,任命姚令言为元帅,张光晟为副帅,具体组织指挥。 朱泚军遭到浑瑊、汾宁留后韩游瓌等部的坚决抵抗,叛兵大败。死者万余人。于是,朱泚收缩叛军到奉天东三里下营,大修攻城器具。随后又分兵在乾陵居高临下指挥攻城,城内人心浮动。 十一月初三,杜希全部与朱泚叛军在漠谷交战,官军死伤甚众,叛军攻城更急。守城唐军奋勇顽强,叛军屡攻屡败。官军主动出击野战,也取得一些胜利。于是,朱泚把大批百姓驱赶来填堑,连夜攻城。 城中出奇反击,使叛军始终没能得逞。朱泚利用西明寺僧法坚所造云梯再次攻城,十五日晨时,大批云梯架临城东北隅,城内震骇。浑瑊指使侯仲庄深挖大坑,通过地道塌陷云梯,又纵火烧焚云梯。战场上北风起,火势向官军扑来,守城官兵形势危急;不一会儿风向回转,火舌向叛军蔓延,浑瑊命投苇炬、松脂又泼上油,擂鼓欢呼。没过多久,云梯及其上叛军同为灰烬。唐军从三座城门中一齐出兵,猛击溃退叛军,皇太子亲自督战,杀敌数干人。 当朱泚叛军又来攻城时,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领五万人从渭河以北赶来支援,朱泚听说后惧怕,引兵逃回长安,奉天之围得以解除。 谢良弼就是在这次兵变以被害,大概是剑解登仙,与王夫人天堂团聚去了。 (六) 辟谷绝粒能登仙,也着实令人向往。常见的辟谷有十二种方法。 一、服气辟谷法: “咽津纳气是人行”。咽津纳气,即吞唾液,深呼吸。因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因此一般辟谷也都是以此法为基础。 然而辟谷最主要的方法,否“闭息法”。闭息,乃存在于吸和呼之间的一种能量的吸收过程。这种能量的吸收过程,就是所谓的“服气”或“纳气”。 众所周知,植物的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含有叶绿体的绿色植物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旧称暗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化学能的能量转化存储过程。 真空看似什么也不存在,其实真空中也充满了能量,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现在可以从真空中提取出了能量,也已经制造出了提取真空能的装置。提取真空能的装置,大部分都是电磁装置,有电化学的方法,有流体漩涡的方法,也有生物的方法。 服气或纳气,就是通过闭息法将真空能转化为化学能存储在身体内的过程,也是提取和存储真空能的生物方法。因为这种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存在,使太极拳可以不接触物体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打击。 服气或纳气要在无声无息的情况下静静地进行,据《抱朴子》内篇杂应载:“有冯生者,但单吞炁,断穀已三年,观其步陟登山,担一斛许重,终日不倦。又时时引弓,而略不言语,言语又不肯大声。问之,云:‘断穀亡精费气,最大忌也。’” 这里说的是有一个姓冯的书生,仅仅单纯地吞气,绝粒已经三年,观看他徒步登山,却能提一石左右重量,还整天不会疲倦。又还时时拉弓,然而却不太说话,说话也是不肯大声。问他,说:‘绝粒会失去精神消耗气力,这是最大的忌讳。’” 东汉的张衡,是道教正一派第二代张天师(而非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就靠吐纳可以不食。他于汉灵帝光和二年()己未正月二十三日,以“真人之法”付子,自己与妻卢氏得道于阳平山,白日飞升。 北魏寇谦之是北朝道教的代表人物与领袖,南北朝新天师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他的弟子李皎,服气绝粒数十年,九十岁而童颜依然。一旦,沐浴冠带,家人异之,俄而坐卒。道士咸称其得尸解仙道。 唐中书舍人谢良弼妻王氏师事吴筠修炼,绝粒咽气,神和体轻,时有奇香异云,临映居第。据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王氏载: 王氏者,中书舍人谢良弼之妻也,东晋右军逸少之后,会稽人也。良弼进士擢第,为浙东从事而婚焉。既而抱疾沉痼,历年未愈,良弼赴阙,竟不果行,而加绵笃。时吴筠天师游四明、天台、兰亭、禹穴,驻策山阴,王氏之族,谒而求救,为禁水吞符,信宿即愈。王氏感道力救护,乃诣天师,受箓精修,焚香寂念,独处静室,志希晨飞。因绝粒咽气,神和体轻。时有奇香,异云临映居第,仿佛真降,密接灵仙,而人不知也。 唐宰相李泌也绝粒咽气,身轻如羽,还能自屏风上引指使气,吹烛可灭。 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唤铁载:“太白山有隐士郭休,字退夫,有运气绝粒之术。”所谓运气,就是发出气功,把气贯注到身体某一部分。 南朝梁盐官褚伯玉隐居在恢宏的气势让东晋葛洪震慑的西白山上,“炼气餐霞,积年绝粒”。直到南朝齐建元元年(),在太平馆悄然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北宋王鼎,曾提点两浙刑狱,也能辟谷饮气,让人们从不见其饮食。其父亲死后,把遗产全部分给他的弟弟。 二、丹药辟谷法: 丹药,一种是普通丹药,人人可以配制,另一种则是“地元神丹”,它只有真人才能炼成。此者得之一粒,大者可以立即成真,转化色身,在气化色身方面有不可思议的神效。 当然,外丹也是有层次,有的外丹服之仅能辟谷,不能气化肉身。 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晋代尹虔子隐居华山,得仙人管成子蒸丹饵术法,服之辟谷,体骨轻健,色如童子。魏晋道士张重华,服胡麻(黑芝麻)玄丹,久久不复饮食,身体轻强,反易故形(脱胎换骨易旧容)。 金代全真道士吉志通(陕西郃阳人)“不火食,但饵黄精、苍术,精神清彻,行步如飞(见《陕西通志》)。 三、祈愿辟谷法: 祈愿法,就是先发出一个愿望,希望自己辟谷。不过是心念专一于祈愿上,只要一念诚信,即可通感,内可感通自己的元神而自然辟谷,外可感通成道真人而得到加持。愿力的作用与自己神的信息、功能分不开,祈愿也是炼神之一法。据说有的修道人老渴望遇到真人,也就是这个祈愿,结果让他遇见了。 四、胎息辟谷法: 能修成胎息,辟谷也就不在话下了。葛洪说他的祖父葛玄就由于修成了胎息,还可在水底下打坐修炼,那么辟谷就更算什么了。 据《晋书》许迈传载,这位灵宝派大师“常习吐纳气法,服气一气千余息,……,遂善于胎息”。别人呼吸一千次,他才呼吸一次,从而能辟谷,驻有童颜。这等于一个时辰才呼吸二次。能至此境,丹道必成。吐纳咽津,也是胎息之基础。胎息,又是内丹术的基础,采药与见玄关,都离不开胎息之功。 真息,是比胎息更深的内呼吸。如西汉孟节修成胎息,他口含一枚枣核,十年可不饥。唐代嵩山女仙焦炼师,她生于南朝齐景明年间,至唐时,容貌犹若五十许。胎息绝谷,行走若飞。唐代张果真人胎息辟谷,食时唯美酒及“三黄丸”(黄芪、黄芩、黄精)。 五、食蔬辟谷法: 有人十六年只吃蔬菜,不吃五谷、肉类、鸡蛋,这就是食蔬辟谷法。一般在初期辟谷或初学辟谷时可学之,还可食枣。如唐代的羊音感遇仙人,“后不喜谷气,但饮水三升,日食百合一盏。身轻,骨节皆动,抖擞如竹片拍板声。”可见他的色身也转化了。百合润肺生津,补气,是上品美食。 传说黄帝时,古仙赤将子舆“不食五谷,而啖百草花,……,能随风雨上下”。 六、诵咒辟谷法: 一类是诵念一种“辟谷咒”,是直接辟谷。这种“咒”实际是一种明理、炼神、传导信号的韵文。其二是“咒物辟谷”。如咒枣,然后食枣就能辟谷。取五方之气(观想),然后默颂法言,吹气于枣上,食之。平时意守丹田,咒枣时要观想北方黑气,东方青气,南方红气,中央黄气,西方白气,都凝聚于此枣中了。至于咒语,你慧心一悟,灵机一动,自己也会给自己生出“心咒”。只要能表达自己的愿望,读来朗朗上口就行。当然这咒要含有修真玄理。 七、观想辟谷法: 观想,本身是炼神。正如青龙山人前辈所言:“假设(想)人不见,日久见真情。假愿化真愿,凡念化真心。心之变为阳,不变者处阴。此精至一颠,无有不生灵。至于其法度,问德心性行。今德为药引,昨德是药根。长久守住德,天设地应成。” 这一要诀,把内炼中观想的玄理概括无余,真人之方其实甚简易,但望三思行。观想日久,精气神凝,自生妙用,德是药引都在真心。 东汉武陵人黄敬,字伯严,饱读经书,曾入仕,后修道。隐修霍山,八十年后又登中岳,服气断谷,每日观想赤星出现,久之,周身如火而热。二百岁时返老还童,成了“地仙”。他观想而周身生热是内丹效应,大药生成之后,周身皆热。大约生成者,单衣过冬,辟谷不食是自然之事。 还有一种观想法,想咽入黄气入胃,就可以辟谷不食了。这是道家常用之法。汉代支子元给清灵真人裴元仁传过此法。 八、导引辟谷法: 导引,主要为炼形。现代的辟谷法,大多是服气、观想、导引之法。据《神仙传》记载,东汉时丹阳人沈建好道不仕,“学导引服食之术,还年却老之法,……,故建遂断谷不食,轻举飞行,或去或还,如此三百年,乃绝迹,不知所之也”。 唐代商栖霞真人,居白石山下,于彭祖洞中修炼导引之术,并长吐纳之道,绝食谷物三十多年。元代的去留馨遇异人而得辟谷导引之术,不饮不食。 九、守一辟谷法: 守一,是修炼辟谷之本,只要你有志于辟谷,精神专一,即可辟谷。道经中说“守一,若饥,一与之粮;若渴,一与之浆”。 “一”是形而上者,可以指神、气、道。“守一”也可指精一于某种方法。如精一于服气,你就能辟谷;精一于服饵,精一于导引,都可以促成辟谷。关键是你能否做到精一执中,微妙察照。精一于辟谷,可成丹道。 十、神修辟谷法: 元神自主,自然而然地会出现辟谷。辟谷,也是神修丹法中的一个过程。青龙山人说:“既是过程,有开始就应该有结束,从无意始,亦要终于无意。有一种人,饥肠饿肚而不知缺什么,此可曰意识中断,耗的是元神,不是坐化‘升天’,就是衰竭殒命,还强之名曰‘过关’。有的人‘关’是渡过去了,可其培炼出的精华——元神将不复为生,更不要谈什么功能。” 实际上,神修的含义有二。一是真人(成道者)帮你修炼,如元照梦见有神人告诉她说“不必五谷杂粮,刻意修炼”,并给她传了大洞法、灵宝经。这就是“梦中神授”。这个“神”不是宗教中的“神灵”,而是历史上成了道的真人。其二是以自己的元神修炼,韩子展太尉于夜间见到有青气从元照鼻端出,化为三寸左右的婴儿,色如琉璃,这就是她修出的神体,聚则成形,散则成气。 十一、自然辟谷法: 青龙山人还说:“另一种人是自然辟谷,不饥不饿,也有精神,天之助也。然而此中也有天数。天不助无道之辈,德不扶难明之人。人的意识中若出现信号需定数中止辟谷,执于有形而不服无形之数者,盛阳少阴。强夺天源是罪一,喧宾(识神)夺主(元神)是其罪二;自罪其神是三。” 当然定数中需要你辟谷,你且被后天习气所困而不能辟谷,也是喧宾夺主,自罪其神,自轻性命。 自然辟谷有三句话,而且可以贯通于一切辟谷之中:不饥饿,不想吃,你就不吃,而且身体越来越精神。状态不是饥饿,不想吃;方法是不吃;效应是越来越精神。 十二、信息辟谷法: 真人加个信号就可以辟谷。如感梦,或与真人谈话,或得到真人所施之物而辟谷。比如现代有不少人听前辈的教导,阅读他的书而能辟谷,与他交往而辟谷。当然,这也讲究缘份。 唐代达观子李筌,在骊山下遇见一老母为他讲《阴符经》,然后又施难事他一顿麦饭。自从吃了老母之饭后,就绝食了,从此得以辟谷修道,还为此写下了《太白阴经》、《中台志》等书。 宋代赵自然真人,梦见一道者,自言姓阴,状貌魁伟,纶巾素袍,髦发斑白,引他至山中,对他说:“你有道气,我教你辟谷法”,便给他一支柏叶咀嚼。赵自然醒后,神气清爽,一闻火食之气即呕,遂辟谷,只吃点生果,饮泉水。 据说有得道者,是汉代阴长生真人。据《神仙传》阴君自序载:“"维汉延光元年(),新野山北,予受和君神丹要诀。道成去世,副之名山。如有得者,列为真人,行乎去来,何为俗间。不死之道,要在神丹。行气导引,俯仰屈伸,服食草木,可得少延。不能永度,以至天仙。子欲闻道,此是要言。积学所致,无为为神。上士为之,勉力加勤;下士大笑,以为不然。能知神丹,久视长存。” 王夫人辟谷登仙,可能让人似信非信,但是她的师傅吴筠,却名载史册,留传千古,令人神往。 联系我们 站长(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beishengzx.com/hbxw/120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