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三屆年會於一九八○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七日在成都舉行。這是繼一九七八年長春成立大會、一九七九年廣州第二屆年會之後我國古文字學術界的又一次盛會。 啟功先生題詩 受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會的委託,本屆年會由四川大學歷史系和漢語大字典四川編輯組主辦,由徐中舒同志任召集人。年會籌備小組由徐中舒同志任組長,許琦之、崔之富、陳賢華任副組長。在籌備過程中,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教育部和四川黨政領導部門的關懷和支持,得到了全國各地古文字研究工作者和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贊助和支持。北京、天津、上海、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陝西、山西、江蘇、安徽、湖北、湖南、雲南、甘肅、廣東、內蒙、福建、浙江、四川等二十個省市的五十二個科研機構、高等學校、考古文物單位、新聞出版部門的七十四位正式代表和五十八名列席代表出席了會議。這次會議得到了海外從事中國古文字研究的朋友們的盛情支持。日本學者伊藤道治、松丸道雄、小南一郎、江村治樹,美國學者周鴻翔、澳大利亞學者張光裕和香港學者饒宗頤、常宗豪、許禮平等不遠千里萬里,前來參加會議,並提交了學術論文,受到了代表們的熱烈歡迎。馬來西亞學者鄭良樹先生已寄來了論文,但因故未能到會。 四川黨政領導部門的負責同志杜心源、何郝炬、彭迪先、張秀熟、沈一之、丁耿林、袁明阮,四川大學代校長趙鐸、副校長許琦之等出席了九月二十三日的開幕式,並與這次到會的全體同志合影留念。新華社和四川、成都的新聞代表單位、也派出記者參加會議,對會議給予了熱情的支持。 年會的領導小組,由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會的到會理事組成,名單如下:(按姓氏筆劃爲序)于豪亮、馬國權、李學勤、張政烺、張頷、羅福頤、胡厚宣、趙誠、徐中舒、姚孝遂、高明、商承祚、曾憲通、裘錫圭。由徐中舒同志擔任召集人。趙誠同志任年會秘書長,年會的會務組長由趙迎生同志擔任。 這次會議認真貫徹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中外的專家、學者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在會上會下的討論中,廣泛交流了研究成果及研究資料,互相學習、互相提高,對促進古文字學科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會議論文抽印本 年會共收到論文七十八篇,其中包括了古文字學理論、綜述、甲骨文、金文、戰國秦漢、其他文字等相當廣泛的內容。有六十二位同志先後在會上宣讀或介紹了他們的論文,日本的伊藤道治教授、松丸道雄教授,也在會上宣讀了論文,在他們宣讀之後,與會的專家們紛紛提出問題,進行研討,使會場空氣十分活躍。美國周鴻翔教授介紹了他自己在國外研究中國古文字學的情況,澳國張光裕博士談了他在海外致力於金文材料的搜集,引起了與會學者的極大興趣。 會議的討論從如何科學地考釋古文字問題開始,有十四位同志就這一問題發言,爭論比較激烈。胡澱咸同志認爲,目前的主要任務是要建立有關古文字的理論,研究古文字發展變化的規律,他認爲用同音假借的方法來訓詁文字是不妥當的。夏淥同志認爲,目前很多古文字資料尚未公佈,要建立科學理論體系爲時尚早,但現在可以總結出一些方法來。他宣讀了他在考釋古文字時使用的八種方法。裘錫圭、林澐、陳煒湛等同志在發言中,從不同的角度指出,在古文字學多年研究中,已經總結了一些比較科學的方法,關鍵在於我們應當有堅實的基礎知識,並正確地使用這些方法。不能片面地、孤立地、靜止地考釋文字。高明同志介紹了他對古文字偏旁的分析,認爲古文字偏旁有一百四十多個,不少義近形旁可以通用。常正光同志以“辰”“祀”二字考釋爲例,强調考釋古文要密切注意古代的生活、生産實踐,同當時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趙誠同志強調要注意古文字發展變化的內部規律,並就形和音的二重性問題進行了闡述。姚孝遂同志則認爲從甲骨文以來,漢字已有嚴格的體系,不是以形見義爲主,而應以聲求義爲主,考釋文字必須和語言聯繫起來。伍士謙同志的論文強調了考釋古文字既要嚴格依據《說文解字》,又不能墨守《說文》,不能孤立地一個字一個字去探討,應該聯繫有關的字形,首先探索文字的原形及原義。擔任漢語大字典主編的徐中舒同志在會上介紹了他爲《古文字字形表》所寫的序言,他說:“漢字發展有兩個階段,一是表意階段,二是形音義結合的表音階段,文字最初是群眾共同創造的,後來在巫師卜人集團中得到了發展和流傳,逐步形成了共同遵守的條例,這就是後來的‘六書’。”接着他對六書提出了新的解釋。黃盛璋同志在大會發言,就古文字學的性質、對象、方法、進行研究的條件,以及提高古文字學研究水平應注意的問題談了很多意見,受到了與會同志的歡迎。總的來說,這個問題的爭論,是主形、主音二者孰重的爭論,大家已經充分談出自已的見解,與會學者從這些發言中,得到很大的啟發。 會議論文抽印本 對甲骨文的討論,是從卜辭分期這個重要而又頗有分歧的問題開始的。裘錫圭同志在會上闡述了他對組卜辭進行研究之後的看法,他認爲組卜辭屬早期,不是他首先提出的,但這組卜辭確是一、二期。李學勤同志詳細介紹了提出這個問題的重要性,並闡明組卜辭是一期卜辭的理由。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小屯南甲骨組的同志們,在會上則根據發現組卜辭的地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爲組卜辭應爲三、四期。徐自强同志介紹了北京圖書館金石組對館藏甲骨的鑿鑽形態的觀察、分類、排比之後,初步總結的一些規律,爲卜辭分期提供了新的資料。此外對王族、多子族、組、午組卜辭的分期問題,國內外學者的看法不盡相同,到會同志也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討論。 對甲骨的辨僞問題,首先由商承祚同志提出了他多年研究中關於甲骨辨僞的意見。松丸道雄先生認爲在甲骨發現的早期,作僞者的水平低於研究者的鑑別能力,辨僞問題比較容易解决;後來作僞者技術水平提高了,後期問世的甲骨資料中的辨僞問題,應引起甲骨學者的進一步注意。還有龜甲獸骨質地堅硬,殷代卜人究竟如何進行契刻,周鴻翔先生介紹了他進行多年研究與實驗的情況,引起了與會學者很大的興趣。胡厚宣介紹了他近年收集到的卜辭中有關“余一人”記載的新材料,特別向大家介紹了利用殘碎甲骨材料的一些經驗。姚孝遂同志談了他的論文《甲骨刻辭狩獵考》的要點。認爲殷王的田獵決不是單純的畋樂,而是與軍事、祭祀、生産等密切相關。又談到考釋文字時必須注意字形的細微區別,他還舉了一些實際的字例說明問題,對大家很有啟發。本屆年會收到的七十多篇論文中,有一半以上是有關甲骨文字的,這是本屆年會的特色。其主要內容涉及考釋方法、考釋某些文字、甲骨分期、甲骨辨僞、殷商曆法、田游、祭祀等等問題。一般都能有所發明,更可貴的是在考釋甲骨文字的論文中有吉林大學、四川大學等單位的十二位青年同志,還有上海青年古文字學社的代表列席大會,並在會上介紹了他們的學習和研究情況,他們都得到了全體與會同志的支持和鼓勵。同志們一致感到古文字專業後繼有人。尤其幾位八十高齡的老專家更感到“吾道不孤”,十分高興。 大會討論了漢語大字典的編寫工作如何反映古文字的研究成果問題。首先由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編輯徐永年同志報告字形表編寫經過及選字原則,最後由主編徐中舒先生審定,要求與會的專家們對漢語字形表工作盡量提出改進意見,以便將來能夠順利地進行編寫工作。與會同志紛紛提出寶貴的建議,希望集思廣益、編好大字典。美國周鴻翔教授說:“臺灣曾編了一部所謂的大字典,實際上是一些不學無術的人亂搞一通,在海外鬧成了笑話。我們希望漢語大字典的編輯們腳踏實地,不尚空談,認真編好一部很有水平的字典,能夠反映國內最高水平的字典,不要辜負中外人士的希望。”北京圖書館金石組同志保證,不論需要任何資料,只要館內有的,都大力提供。 管燮初同志在會上宣讀了《商周甲骨和青銅器上的卦爻辨識》一文。饒宗頤先生也宣讀了《略論馬王堆易經寫本》,一方面對管先生的文章提了補充意見,另一方面比較了馬本易經和漢初易經的不同點,並高度評價了馬本的價值。張政烺同志也就管燮初同志的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張頷同志認爲青銅器上的那些奇異的刻辭是周易卦文的可能性極大。他們都希望考古界同志早一點發表這些有關材料,使得學術界可以進一步深入研究。劉雨同志不同意饒宗頤、管燮初兩同志關於“八卦”符號在銘文中可作爲人名或族氏名的說法,並對中方鼎銘文的讀法提出自己的見解。總之,這一問題爭論比較熱烈,也沒有得出一定的結論,留待以後繼續研究。考古所的同志們跟着發言,說他們人力不夠,地下發現了新材料,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整理,所以不能在很短的時間公佈。 關於銅器的辨僞問題。張光裕先生就散氏盤的翻鑄、流傳,以及拓本真僞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商承祚談到,早在一九二四年,他就曾親手拓過散氏盤。他就張光裕的報告作了詳盡的補充,並就辨別散氏盤拓本真僞問題講了自己的經驗。 散氏盤銘文 關於戰國秦漢文字的解釋,于豪亮同志就漢簡中的草書考釋問題談了自己的體會,並舉了實例,校正了前人對於漢簡文字的誤釋。馬國權同志在大會上宣讀了《古鉨文字初探》的要點,他認爲近年許多戰國文字陸續問世,提供了硏究六國文字的好條件,肯定可以把古鉨文字的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孫常敘同志、劉啟益同志、吳鎮烽、孫稚雛、王少清、曾憲通、李仲操、郝本性、楊五銘等同志均在大會發言,說明自己論文的要點,對西周金文、戰國文字的考釋及新出土的戰國銅器年代等問題,談出了自己的看法,引起了與會代表們極大地注意。 在閉幕式會上,代表們自由發言,很多代表在會上表示,這次年會無論就代表的數量和代表的廣泛性,還是就提交年會論文的數量和質量來看,都明顯地超過了前兩屆年會,大家對古文字研究隊伍的擴大,十分高興,對古文字研究工作的前景充滿了信心。 不少代表在會上發出呼籲,希望考古界和出版界的同志們能盡力讓新的古文字材料和研究的成果早日與大家見面,給古文字的研究工作者提供方便的條件,反映最新的成果。 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會在年會期間召開了會議,回顧和總結了一年來的工作,並向年會作了簡要的彙報,理事會決定第四屆年會明年在山西太原舉行,委託山西文物局籌備第四屆年會,由張頷同志爲召集人,理事會號召古文字工作同志們刻苦學習,努力鑽研,加強聯繫,互相協作,特別要注意新出土材料的研究工作,争取以比今年優異的成績,參加明年山西的第四屆年會。 起草人:伍士謙林澐陳煒湛 經一九八〇年九月廿六日夜理事會通過,最後由徐中舒、張政烺、李學勤、胡厚宣、趙誠五位理事審改定稿。 一九八〇年九月二十七日 四川大學歷史系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6輯 中華書局,年 封面題簽:徐中舒 封面配圖:周公東征鼎(集成) 目錄 大會秘書組: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三屆年會紀要 [日]伊藤道治:在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三屆年會開幕式上的致辭 羅福頤:我對古文字的點滴認識 胡厚宣:重論“余一人”問題 姚孝遂:甲骨刻辭狩獵考 林澐: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國聯盟 常正光:殷暦考辨 肖楠:試論卜辭中的師和旅 張政烺:釋 管燮初:商周甲骨和青銅器上的卦爻辨識 胡澱咸:甲骨文字考釋二則 張亞初:甲骨金文零釋 夏淥:學習古文字隨記二則 邨笛:卜辭考釋數則 黃錫全:甲骨文?字試探 沈建華:甲骨文釋文二則 趙誠:甲骨文字的二重性及其構形關係 陳煒湛:甲骨文異字同形例 伊藤道治:有關語詞“叀”的用法問題 裘錫圭:論“組卜辭”的時代 謝濟:武丁時另種類型卜辭分期研究 于秀卿、賈雙喜、徐自強:甲骨的鑿鑽形態與分期斷代研究 [日]松丸道雄:甲骨文僞造問題新探 徐錫臺:周原卜辭十篇選釋及斷代 田宜超:“王我單勿卜”解 四川大學歷史系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7輯 中華書局,年 封面題簽:羅福頤 封面配圖:馬王堆帛書《十六經》 目錄 于省吾:釋黽、 孫常敘:則、灋度量則、則誓三事試解 李裕民:古文字考釋四種 張亞初、劉雨:商周族氏銘文考釋舉例——摘自《商周青銅器族氏銘文的資料和初步研究》 商承祚:中山王鼎、壺銘文芻議 黃盛璋:中山國銘刻在古文字、語言上若干研究 于豪亮:牆盤銘文考釋 孫稚雛:竝果戈銘釋 何琳儀、黃錫全:?簋考釋六則 李學勤、鄭紹宗:論河北近年出土的戰國有銘青銅器 劉啟益:西周夷王時期銅器的初步清理 殷滌非:楚量小考 周世榮:貨幣帛書文字叢考 王光永:介紹新出土的兩件虢器 陳邦懷:戰國《行氣玉銘》考釋 商志??:說商亳及其它 李先登:河南登封陽城遺址出土陶文簡釋 饒宗頤:略論馬王堆《易經》寫本 鄭良樹:從帛書《老子》論嚴遵《道德指歸》之真僞 曾憲通:三體石經古文與《說文》古文合證 張振林:先秦古文字材料中的語氣詞 楊五銘:西周金文被動句式簡論 往期相關: 憶事丨曾憲通:回憶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成立大會 憶事丨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二屆年會 微刊小編:夏蟲 北京白癜风研究中心白癜风治疗需多少钱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beishengzx.com/hbxw/1060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