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一场疫病竟照出这么多失信、失守、失职,令黑暗丑陋的一面大白于天下,戳破了近十年的治理给很多人积攒起来的诸多幻觉。若干年后,指不定还会反过来感激这场病。 从一开始粉饰太平隐瞒不报,后来红十字会疑云,再到哄抢双黄连口服液,这一个月中国网民经历的堪称魔幻现实主义。 群众一边要看直播监工盖房子,还要亲自上场手撕医学专家是不是因私瞒报、学术不端,一群外行拿着英文医学论文在咬文嚼字。 这是人民群众应该去操心的事吗? 公信力的崩塌,每个人都被“赋予”质疑一切的权利,寻求各自认定的真相。 最怕疫病持续多久,恐慌情绪就传染多久,什么都不可信,导致人们什么都可能去信。 -1-如果愤怒都毫无结果感动何来的意义?韩红痛斥了,高晓松叹息了,姜思达怼人了,陈铭愤怒了…… 太平盛世时在热搜榜上屡屡见到的名字,居然一改明哲保身的常态,纷纷站出来表态鲜明的立场,这令人民群众又喜又悲。 同样的,那一群过往只知道风花雪月、明星八卦的年轻网民,这回被逼成了网络“童子军”,上阵监督社会各个环节合理合法地运作。 结果就有了那张充满讽刺的抢救图,配上调侃的医嘱:“年纪轻轻的,看什么微博。看!气死了吧!” ▲网民的集体解嘲如果说这是网友集体对微博上操不完心的自我解嘲,那么我在朋友圈里看到的这句话,就是实实在的肺腑之言了——相比只嘲解“操心这件事是多余的”,还添了一份怒其不争: 我一个那么佛系啥都不管的人,最近活生生被这些新闻逼成了愤青! ▲这样一句话是多少人的心声自疫情被定性为一场人祸以来,持续积累下的民愤都在寻找情绪的宣泄口,网上的评论再不堪入耳,也是我们不得不去直面的。 当以往的舆论在批评那些泛娱乐、“奶头乐”将重蹈“戏子误国”的时候,当我们在痛斥年轻人要胸怀大志、谨记“少年强则国强”的时候,未曾料到有一天他们会反噬我们尸位素餐、以逸待劳。 仅次武汉的重灾区湖北黄冈,卫健委主任唐志红一问三不知,湖北红十字会公布信息一而再,再而三犯低级错误…… 这些新闻每天都在刷新全国人民的认知底线,年轻人的愤怒不是没来由的,急难险重的任务如同“试金石”“照妖镜”,照出我们这代人作为建设国家的中流砥柱,身上居然有这么多的不足! ▲湖北省委书记为疫情逝者表示哀悼一般的家庭,父亲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妻儿相信只要当家的在,天塌下来都不用怕。 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孩子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懂事明理的青年期、厚积薄发的壮年期,倘若家庭里缺席丈夫或父亲,女性被迫为母则刚,孩子难免牺牲掉天真,早当家。 青年作家蒋方舟曾说起过的一个游戏论坛上看到的帖子,也让我很触动。 一个80后游戏玩家,医院检查被发现是白血病,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有望治好。 他在得知消息后决定删掉游戏,不是因为玩游戏需要花金钱和时间,而是他认为自己不再需要游戏来逃避自己了,现实实在太现实了,以至于他必须回到现实当中去承担责任。 人在年轻的时候,会觉得可以逃进很多的东西里,可以逃进叛逆、逃进审美、逃进艺术、逃进游戏、逃进虚无,但是在承担责任那一刻,你发现现实当中不仅自己很无力,还有比你更无力的人需要去依赖你,那一刻你没有资格年轻了,你必须变老成。 -2-要识别谣言,要克制哄抢急了慌了太难了面对来路不明的消息,首先我们必须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即使一时无法甄别信息真伪,也要做谣言的止者。 可辟谣总是事出紧急,有时无法一次性给到最客观、稳妥的说法,医院发布辟谣后删除,湖北红十字会多次更正声明内容,诸如此类频频发生,哪一版辟谣才是最终版,让人摸不着头脑。 ▲专家和媒体成为年的带货王1月1日深夜,权威媒体发布的一则有关双黄连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新闻,民众急得半夜披上大衣就去药房聚众排队,网店瞬间售罄,连兽药双黄连也跟着销量猛增。 可新闻明明说的是“抑制”不是“防治”,为什么会引发大规模哄抢? 的确,绝大部分网民在疫情的高压下,少了基本的冷静和理性,但是反过来说,那些因为抢药而被嘲笑的人群,他们也确是“无知”。 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更庞大更复杂的运作方式,不知道自己可以信赖什么;他们尤其不知道,有事的时候可以去找什么门路。 知识分子或者自诩较有常识的人,常常容易忽略某些基层的处境,甚至讪笑在他们眼中很不可思议的行为,因为我们看不到,这个世界还有太多人活得不如自己这么安稳。 ▲芸芸众生是平凡的大多数正因如此,舆论把关的责任自然落到了新闻媒体从业者的肩上,在这场抗疫之战中,他们是众人瞩目的辟谣者,也代表了忠诚的传达者。 可见事后被上海药物所证实为仍在研究阶段、未经临床试验的结论,媒体真不应该草率公布。 新闻做到真实就够了吗?我看远远不止。 媒体每天都在传播着民生、教育、情感等新闻,观众也无时无刻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