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治雀斑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10019820.html 总有一种战场,叫生死考验。 总有一种战士,叫勇往直前。 年12月以来,武汉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1月21日,湖北广播电视台党委决定进入战时状态,全体采编人员和技术支撑团队结束休假,返回岗位,紧急投入抗击疫情的斗争。 湖北广电记者迎难而上、冲锋陷阵,他们在火线上记录战事,在迷局中揭示真相,在严冬中传递温暖,在纷扰中感召人心……他们以一腔赤诚,践行着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共同谱写出一曲壮丽的新闻战士之歌。 逆行,只为使命在前方召唤 “我是记者,我是党员,最危险的地方,我上!”她是第医院报道的记者。作为湖北广播电视台武汉记者站副站长,谢珍从年12月底就医院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的情况和疫情的进展。 1月20日晚10点多,谢珍收到通讯员告知的短信:“武汉市公布61家定点发热门诊和第一批9医院名单”。她敏感地意识到肺炎疫情形势危急,马上向上级汇报了信息,并不顾感冒还未完全康复,医院实地采访。考虑到发热门诊患者较多,且防护措施相对薄弱,被感染的风险不言而喻,领导明确拒绝了她的采访请求。一向服从安排的谢珍第一次不听话了:“我是记者,我是党员,长期跑卫生战线,情况我最熟,最危险的地方,我上!” 1月21日一早,她就和同是党员的记者秦振华、医院发热门诊采访,成为第医院采访的记者。当天,医院一楼的发热门诊挤满紧张焦虑的病人,门外还排着长队。谢珍三人连续采访拍摄三个多小时,详细报道了武汉市启动发热门诊三级预检机制的消息。让人揪心的是,因为时间仓促,谢珍和同事除了口罩,并没有准备足够的防护装备。 疫情还在升级,湖北广播电视台也在除夕前夕全面进入战时状态。就在谢珍和同事们全力投入报道战役时,她的身体再次报警。连续多天出现高烧、咳嗽、腹泻等症状,被诊断为高度疑似新冠肺炎患者。但谢珍却说:“病毒不怕,我只怕不能在一线战斗。我必须早点战胜病毒,重回新闻战场!” 在隔离治疗的日子里,谢珍没有真正离开一线,主动承担起整个报道的信息联络工作,负责与省疾控中心、武汉市卫健委、医院,以及武汉市防指的联络工作,被同事们称为“战疫消息树”。 “当举起话筒,拿起摄像机,记录就成为本能反应。”她是第一位走进重症监护病房报道的记者。1月21日,刚从深圳坐27个小时的大巴硬座跟拍农民工返乡、两天两夜没怎么睡觉的祝如月,顾不上喘一口气,就又投入到融媒体新闻中心紧张的抗“疫”报道中。 直击最核心的区域——医院基础保障、前往华中最大的邮件处理中心探访防疫物资的转运速度、挖掘河北援鄂医疗队90后的护士奶爸……连续的工作加上每天接触大量采访对象,祝如月很快出现腹泻等不适症状。接到命令隔离几天刚有好转,她又主动申请回归岗位。 在医院急诊科护士郭琴在接诊发热病人时被感染新冠肺炎,隔离治愈后再次重返战“疫”一线的事迹后,祝如月主动提出采访申请。经过多方协调,她和搭档龙科得到了进入重症监护室采访的机会。1月30日,祝如月和搭档来不及吃医院。等待期间,急救中心门口穿着防护服的医生,来来回回的救护车、担架,都在提醒着他们,一会要去的是新冠肺炎的重症监护病房。 穿防护服的时候,祝如月他们真切感触到身心的不适和紧张:“当专业的防护口罩紧紧勒住你的脸,面部会有明显的压迫感,非常的不适。因为防护服连体,弯腰也显得非常困难。整个防护措施结束,最大的感觉就是闷。可以说从头到脚,没有一处是自在的。” 但当他们见到了郭琴后,他们突然忘记了害怕,忘记了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对于记者来说,还有比眼前这个来之不易的真实现场更重要吗? “当举起话筒,拿起摄像机,记录就成为本能反应,会不会感染都被我们抛之脑后。”事后祝如月这样说。尤其是听到护士郭琴的那句“我不当英雄,也不想做逃兵”,作为记者,还有什么理由去害怕呢? “冲锋在前不是口号!透过起雾的护目镜,更加坚定记者的担当。”他是第一个报道发热病人转移的记者。1月23日晚,武汉医院开始将本院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人和重症患者整体转医院进行定点集中救治。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余旭东接到消息后,和蔡舰主动申请成为第一组,也是唯一一组获准全程介入患者转运的电视记者。 当时防护物资并不充分,他和搭档只能穿着手术隔离服采访。面对身边咳嗽不止的患者,他们内心十分紧张、犯怵。但当接到电视直播连线任务时,作为专业记者,他们随即抛开杂念,准备出镜词、寻找拍摄角度、捕捉现场细节。尽管连线只有短短40秒,尽管拍摄范围只有从门诊大楼到路边的50米距离,但当完成连线,才发现里面的衣物早已汗透。电视前,余旭东的母亲几乎是全程含着泪十分心疼地看完连线。而电视,自疫情爆发以来几乎成为这名母亲了解儿子动向的重要渠道。 2月3日,余旭东和搭档秦声医院的指令。当天,他们等候患者转运,一直拍摄到凌晨,次日一早又接着战斗。通过多天在寒风中的驻守和努力,2月8日,医院采访。穿上3层防护服,带上护目镜,呼吸都变得困难。数小时的拍摄下来,衣袖裤脚全部被汗水湿透。就这样,在后面的一周时间里,他们将一条条优质的视频素材、连线报道发回,医院的最新情况。余旭东深有感触:“冲锋在前不是口号!透过起雾的护目镜,更加坚定了‘我是记者,我在现场’的坚守与担当。” “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冲上去。还原一个真实的现场,才是职责所在。”他是第一时间进入“风暴眼”采访的记者。年12月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消息陆续在武汉传出,为弄清事实真相,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尚大原和他的同事方宇航第一时间赶往疫情“风暴眼”——至今让人望而却步的华南海鲜市场采访。 当天,他与同事在华南海鲜市场跑了十多家商铺,与数十人交流问询。让人揪心的是,当时普通民众的防范意识普遍不高,很多人都不戴口罩。尚大原和同事一边与商户沟通,一边拽着长长的话筒线,十分担心话筒线碰到潮湿的地面。事后他说,“虽然有些后怕,但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会冲上去。还原一个真实的现场,才是我们主流媒体人的职责所在。” 1月22日,武汉疫情异常严峻,尚大原与同事前往医院,记录下感染科一线护士集体剪掉长发的感人瞬间,记录下党员医生集体宣誓医院的镜头,这些珍贵的画面最后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感动了全国亿万观众。在采访的第二天,他出现了发烧、畏冷症状,不得不居家观察。 隔离期一满,尚大原便立即赶回工作岗位:医院,见证着工人们两个小时搭建一间舱房的中国速度;跟拍网约车志愿者,写下他们接送病患的细致入微;记录为市民义务送菜的90后快递小哥……点滴细节,不同侧面,他深感每一个平凡人为抗击疫情所做的不凡努力,也深感自己工作的意义,他说:“作为逆行者,有危险,也有感动。汉南碧桂园社区的网约车司机们看到报道后告诉我,他们很振奋,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值了。” “作为媒体人的责任感更重了。一份份信任和期待很宝贵,绝不能辜负。”她是第一时间报道ECMO(人工心肺)成功救治重症患者的记者。1月22日,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王丹与同事彭翰戴上仅有的口罩,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作为首批获准进入采访的记者,医院采访近5个小时,报道了全省首次使用ECMO(人工心肺)成功救治一位重症患者的经过。这个好消息引起了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