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迈克尔·克雷格-马丁,中国巡展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三层,上海樱花路号),年2月3日-4月12日

湖北美术馆(武汉市武昌东湖路三官殿1号),年4月23日-6月21日

走进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颇具神圣感的室内,观者会看到42张看似不和谐的、画着当代日常生活物件的画。尽管这些作品是艺术家迈克尔·克雷格-马丁为他此次在中国的巡展“此时”而新近创作的,其中描绘的一些物件却已经显得过时。这一略显怪异的差别似乎是艺术家意图的一部分,因为正是这些日常生活中极其庸常的事物,却时常能够转变我们所身处的拜物社会中那些对于效用和欲望看似简单的分类。

还有一些其他背景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线索。迈克尔·克雷格-马丁于年出生在都柏林,年,由于父亲的工作调动而举家搬往美国的华盛顿特区。尽管他年就回到了欧洲,并在伦敦居住和工作了将近五十年,但讲话仍然带着鲜明的美式口音。从早年开始,甚至早在“全球化”一词通用之前,他就是一位非常全球化的、横跨两大洲、两种艺术文化以及两种国别历史的艺术家。此外,他的曾祖母是中国人,来自武汉。因此,同样早在混血作为一种日渐普遍的现象形成之前,身为混血儿的克雷格-马丁就标志着一种跨国籍和跨文化的身份认同。尽管他的一头白发裁剪齐整,但他身上有一种内在的、凌厉的气质,似乎有点不合时宜——相对他的年龄而言。

他的职业生涯还将他与英国当代的艺术家们联系在了一起。克雷格-马丁曾任教于伦敦金匠学院,他指导并培养了许多在-年间毕业于该校的学生,他们日后成为了著名的YBA一代(YoungBritishArtists,青年英国艺术家)。达明·赫斯特,这个群体中的领军人物,就曾谈及克雷格-马丁让人难忘的作品“一棵橡树”(AnOakTree),这件创作于年的装置是一只放在玻璃支架上的半盛着水的玻璃杯,与它一起还摆放着一份问答式文本,文本中将这只杯子称为一棵橡树。“我认为,这是观念雕塑中最棒的作品”,《每日电讯报》引用了赫斯特的原话,“直到现在我还会不停地想起它。”

有意思的是,当艺术界因为他的“一棵橡树”而投来







































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家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里比较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beishengzx.com/hbzx/994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