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解读

“一带一路”政策之下的报考新风向

报考新风向——要闻摘要01

语言助推“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传播

作者:王辉(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研究所所长)

语言作为一种软力量,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助推器。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语言交流则是民心相通的前提与保障。曼德拉曾说:“用理解之语沟通,印入脑海;用乡音之语交流,刻在心田。”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是“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沟通纽带。

语言是推动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上传播的重要依托。中国文化走出去,离不开语言的媒介;语言本身也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语言交流往往是文化交流的第一步,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也需要语言的支持。

助力五通建设,促进民心相通。语言软力量需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策、设施、贸易、资金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密切配合,才能接地气、扎根基、通民心。要通过孔子学院等机构为当地提供政策沟通与咨询,开展针对交通、通信、经贸、旅游、金融等领域专业人才的语言培训,促进教育合作和民间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上的有效传播。

摘自《光明日报》(年12月25日07版)

02

加强语言人才培养服务“一带一路”

“‘语言互通’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基础,也是重要前提条件。”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央编译局国家高端智库核心团队成员王铭玉教授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共涉及国家64个,贯穿亚、欧、非三大洲,占世界个国家和地区的29%,语言近60种。目前,亟须从国家层面构建语言战略,在语言规划、语言安全、周边国家通用语建设、汉语传播以及语言服务等五个方面加强研究和构建,而各地高校则是培养集聚复合型语言人才的重地,应引起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
儿童白癜风的饮食症状是怎样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beishengzx.com/hbsh/97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