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天气:小雨,最低气温10℃,最高气温13℃ 12月,正当北国白雪飘飘时,长江三峡两岸却层林尽染。三峡红叶,这个大自然馈赠给巫山藏匿千年的冬日精灵,在巫山,焕发出新的生机。 据该县旅游部门统计,自第十届巫山国际红叶于11月18日开幕以来,我县已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生态旅游,给巫山,甚至三峡带来新的机遇,让原本的旅游淡季变成全国炙手可热的旅游胜地。 然而,巫山生态旅游,要从红叶旅游说起,而红叶旅游的崛起,要溯回到10年前。 维谷:告别三峡游后的困局 巫山旅游,从年开始鹊起。当时的小三峡、小小三峡以自然秀丽的峡谷景色享誉全国,成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年达到顶峰,接待游客万人,实现旅游收入万元。 年开始,经历“告别三峡游”后,巫山旅游业陷入历史低谷,当年仅接待游客36万人次。此后,连续多年,年接待游客量不足80万人次。 同时,巫山十几年来一直停留于开发一般产品,游客到巫山就是游览小三峡、小小三峡一条线,旅游线路单一,旅游产品单调;随着毗邻的湖北神农溪、九畹溪等景区的开发,巫山小三峡很快陷入同类同质产品的恶性竞争,并因为地域的劣势而渐处下风,小三峡与神农溪的市场份额比从年的8:2变成年的3:7。 一位从事旅游工作多年的退休干部曾说,巫山旅游的辉煌,在于“告别三峡游”的宣传。而他的失败,也在于“告别三峡游”。如果巫山旅游要重新崛起,必须有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动作。 破冰:漫山红叶树新帜 巫山红叶遍布整个长江三峡流域,初步统计有10万亩左右,其中连成片的红叶区有3万多亩,分布大江南北,尤其以巫峡神女峰景区和小三峡、小小三峡景区最为集中。每年11月至12月,巫山处处呈现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绚丽景观。 年的冬季,红叶开得格外艳丽。12月初的一天,在神女峰下来了一批神秘的客人。那一天,现任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巫山原县委书记管洪正陪同一批前来投资的企业家们进行考察。当看到漫山红叶的壮丽景观时,客商们纷纷赞不绝口。 “能否把红叶景观变成巫山的一大旅游景观?打造巫山旅游的新产品。”回来后,管洪夜不成寐,思考了很久。 这一意外的“奇思妙想”,在县委、县政府多次市场调研和论证下逐渐成熟。 年11月28日,首届巫山国际红叶节暨第八届神女旅游文化节于在巫山开幕,当天就接待上万游客,同时,在红叶节招商引资会上,巫山成功招商引资16.5亿元。当年,该县旅游接待人数增长近10倍,达到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9亿元,与年同比增长8倍以上。 到年,通过三届巫山国际红叶节的拉动,我县旅游接待量突破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亿元。到年,巫山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万人次,增长24.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8亿元,增长25.1%。 巫山旅游真正成为我县的第一支柱产业。至此,红叶旅游这块生态品牌也逐渐打响,并呈现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巫山旅游开始由低谷渐次升温。 传承:久久为功齐努力 如果说管洪是巫山红叶旅游的创造者,那继任的几届县委书记郑平、何平、李春奎则是巫山红叶品牌的打造者和推动者。 盯住红叶这一座“宝山”、守住长江这一股“绿水”,把“生态门户”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依托,结合全国旅游大县的“县情”,发展红叶经济,助推旅游产业。现任县委书记李春奎说,历届县委、政府始终坚持渝东北生态涵养功能发展定位,认准生态优势,提出了立足“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三峡红叶、四季云雨、千年古镇、万年文明”旅游资源,打造山水融合、水陆并进、文旅融合的国际生态旅游度假胜地。 近年来,巫山将红叶节逐步打造成有文化品位的主题游。从年开始,投资3亿多元,进一步打造红叶观景区的“双神线”(神女峰、神女溪环线旅游)。通过红叶节,旅游线路由传统的小三峡一条线路增加到赏红叶、登神女峰、体验农家乐等近二十条线路,极大改变了以前旅游线路单一、旅游产品单调和低级的状况。 此外,还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打通了巫山—神农架—三峡大坝的旅游通道,正在修建巫山神女峰机场,切实改善了巫山旅游的交通条件,使巫山逐步成为重庆—湖北旅游的核心,巫山—神农架—三峡大坝旅游金三角的核心。 在“·寻找重庆十大影响力节庆”活动评选中,巫山国际红叶节高居榜首。同时,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红叶节也成为全市保留的重大节庆活动之一。 今年红叶节,我县又大手笔、投资2亿多元,通过3年闭门打造的柳坪黄岩新景区正式迎客,景区遍地的红叶景观顿时引爆了游客眼球,成为巫山红叶生态旅游的又一亮点。 涅槃:崛起的生态旅游经济 公里外,巫山县红叶初染,金橙压枝。倾力打造3个5A、7个4A级景区,推进“1+3”农业特色财产,让巫峡两岸山更青、水更秀、民更富。这是人民日报年11月12日对巫山生态旅游成长现状的描写。 生态旅游不仅带活了巫山旅游经济的腾飞,更让广大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今年红叶节以来,我们已接待游客多人。”居住在小三峡峡谷深处的双龙镇安静村村民赵本林说,“以前,我们这里是鸟不拉屎的地方,鬼就不会上门。现在有了红叶节,这里的贫困村民都开起了农家乐,一个个赚得眉开眼笑……” 同样,居住在建平乡黄岩村的村民周诗兰,以前一直靠务农为生,自从当地开发了观赏红叶的旅游线路后,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她也开起了农家乐。 “年,就有二三十万元的收入。”周诗兰说,“现在房子太小了,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今年又新建了一栋房子,可以接待多名游客了。” 相邻而居的黄彪也将自家的房屋改造成农家乐,短短20多天时间,收入就有8万多元。 “现在,我们村有20多户贫困户开办农家乐,今年已顺利摘掉了‘贫困帽’。”他说,红叶节期间,以每户农家乐接待名游客计算,每户至少能收入5万元左右。 此外,借红叶旅游,还建起了建平乡红叶旅游之乡、曲尺乡“花果园”、大昌湿地花卉园等一系列生态旅游点,使全县近10万人吃上了“旅游饭”。 初步统计,目前,全县已有18个乡镇,开办乡村农家乐多家,已初步形成“春季赏花果、夏季观云雨、秋季看红叶、冬季玩雪玉”全域旅游和全开放景区的格局。 县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旅游转型的重点不仅是将零散的旅游资源系统开发,将奇特的生态风光和人文底蕴打造成一张名片。更重要的是依托转型,从根本上形成以旅游业带动农业、二三产业全面成长的发展格局,让更多的人从传统的经济效益不高又对生态影响较大的种养殖业中摆脱出来,吃上“旅游饭”,将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增收的“金山银山”,让“生态涵养”与“成长”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远景:长风破浪踏征途 “作为生态涵养发展区,首先要保护好生态,其次要利用好生态。为此,我们把旅游确定为第一支柱。”年10月14日,李春奎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动员会上,为巫山旅游发展明确定位。当天,还正式通过了《巫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守住青山绿水,就换来了金山银山。我们不但培育了以红叶为特色的可持续的旅游产业资源,还建起了富裕农民的‘绿色银行’。”李春奎称,下一步,巫山将继续扭住打造生态旅游第一支柱产业不放松,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真正实现绿色崛起。“十三五”期间,确保实现旅游接待总人次年平均增长率达18%,旅游综合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22.3%。到年,实现接待旅游人次超1万人次大关,旅游直接收入超20亿元,旅游综合效益超90亿,旅游业直接收入在巫山县GDP中所占比重超过15%;旅游产业提供的劳动就业岗位占全县劳动就业岗位的16%。 有旅游界人士告诉记者,三峡蓄水后,三峡奇险之美有所淡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只有正视这种变化,找到新的亮点,才能造就新三峡旅游的优势。抛弃三峡这么好的生态资源、在其他地方盲目开发一般化新景区更是缺乏前途的。只有在长江三峡不断发掘和培育新的与众不同的旅游资源,才能使“三峡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承载起库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 往期精彩话题1.骄傲+激动!5年时间,65万巫山人民干成这事儿! 2.骄傲吧!原来巫山竟还隐藏着一个“香格里拉”…… 欢迎加入巫山报社播报方阵,;北京看白癜风去哪个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的医院是哪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