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推文献给中南民族大学70华诞!

70年前那个夏天,武汉市武昌街道口。

名来自中南六省区的少数民族年轻人,在一所简陋的小院里开启了他们的大学之旅。

真可谓筚路蓝缕。

谁也不曾想到,这所看似不起眼的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70年后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民族大学。

56个民族、3万多名师生,这样的民族大团结场面,在全国高校中绝无仅有。

中南民大校园一角

中南民族大学校园,也被誉为全国最美的校园之一。

而至关重要的是,其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人才的摇篮。

窥一斑而知全豹。今天,我们就从新闻这个行业切进去,来看看中南民大人的奋斗之路。

抒写“心闻”吐露“芬芳”

周芳,女,湖北石首人。中南民族大学95级新闻系学生。2年取得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年毕业后进入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先后在社政宣部、武汉新闻部、特稿部工作,现为《湖北日报》特稿部记者。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项,湖北新闻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湖北新闻宣传好稿奖4项。5年被评选为“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十大标兵”,6年获“湖北省新闻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本文发表于7年,编者注)。

周芳

困难前,保持执着

“我就是一个干一行爱一行的人。”

或许许多人因为兴趣和爱好选择大学专业,而周芳的选择是缘于一个人。年高考填志愿,想起气质优雅的高中语文老师,周芳选择了老师的母校中南民族学院。

大学毕业后,周芳考进了湖北日报社。上班的第一个任务是出差丹江口。跑了一趟回来,好像该采访的人采访了,该了解的信息也到手了,可是稿子就是不知道从哪里写起。苦思冥想了许久,她忐忑不安地向部门主任交了一篇字的消息。可这短短的字的稿件,还是让部门主任很发愁地反反复复地改了两三遍才勉强过关。“那时,我觉得做什么事情都很困难。”周芳说。刚走上新闻道路的周芳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勤能补拙。周芳说做新闻最重要的是有悟性,要很勤奋。她提高自己能力的方法很简单,甚至略显笨拙,那就是大量地看报。她把报纸当成现成的教科书,从标题的选取到导语的运用,再到新闻主体的把握,周芳细细琢磨、认真分析,甚至在摘抄本上大段大段地抄写自己认为写得好的新闻。她说这一办法笨是笨了点,但是效果不错。这样的“自我培训”坚持半年后,她欣喜地发现:笔头有了起色,新闻敏感度也逐渐增强了。现在偶尔翻翻当年那本已经泛黄的笔记本,她很庆幸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弱点,并且努力去弥补。

那一段日子里,周芳压力不小,一边读研究生,一边还要面对充满未知的工作。回顾刚开始的那几年,周芳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心态好、肯努力,就能迎头赶上,自然也会“干一行爱一行”。

磨难中,坚守善良

“如果新闻是易碎品,怎样才能使它永恒呢?惟有情感才能。”

温和、文静,说话柔声细语,无论何时,脸上总带着微笑。初见周芳你会觉得她是那个熟悉的邻家大姐姐。天生的亲和力给周芳的采访带来许多便利,受访者总能对她敞开心扉。周芳说:“我一直在捕捉一些真正深入我们心灵的瞬间”。正是这种情怀,在周芳的报道里,常常能读出客观之外的温暖。

3年“非典”时期,周芳放弃整个“五一”长假,独自搭乘公交车奔波在武汉市各个“非典”隔离点和发热门诊,采写了《非典时期非常真情》、《非典时期经典书信》等深度报道,形式创新,内容感人至深,受到读者和专家的好评。

写新闻最大的挑战就是你不知道前面迎接你的会是什么。但是无论是什么,周芳都说:“报道事实是记者的天职”。

3年底,正值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高峰期。有位走投无路的农民工找到周芳,希望她能帮讨回公道,讨回全家人过年的血汗钱。周芳和民工来到建筑工地,包工头避而不见,打电话也不接。于是周芳来到包工头家里,希望能找到包工头,哪怕工头不在,也希望能通过他的家人转达她的意思。但正因为这样,包工头家人深夜给周芳打电话,说要告她私闯民宅,还威胁它不准刊发报道。周芳随即向报社律师咨询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律师的肯定的回答让周芳更加坚定。后来,民工被拖欠的多元工钱如数奉还,周芳松了一口气。那段时间,她先后帮20多位民工讨回了工钱。至今回想起来,周芳说自己“特有成就感”,“受一下威胁你就怕了,社会还有什么正义而言?”

周芳始终执着而充实地在新闻路上奔跑,正如领导评价她一样,周芳娇小,但是“善于打恶战打硬战”。

平凡里,坚持感动

“我深深热爱这份工作。哪门行当能有像新闻这样接触这么多不同的人呢?”

周芳写了许多好稿,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好评。面对一摞摞获奖证书,周芳认为那是机遇的眷顾。但是机遇从来是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3年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凯歌奏响之年,三峡工程正式下闸蓄水,永久船闸试验通航,首批机组先后正式并网发电,三峡工程成为广大读者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beishengzx.com/hbsh/144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