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评的名义推动思想发展

陈栋先生的学术著作——《解码新时评——中国新闻时评的新发展(-)》,当时返程的车上只是粗略浏览了他的大作,后回咸阳,每每忙于工作和生活中的琐事,没能深入品读他作品中的精神领旨和灵魂思想所不安和自责。今国庆长假终有闲暇,深入研读陈栋先生的专著,随着阅读层面的深入,我无不为他专业的致学态度所折服,也为他扎实的专业领域知识而倍感震撼更为他的着卓识的眼光和远见所震动,敢走前人未走之路,敢做前人未做之事,这不光需要极大的精神和毅力的魄力,也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知识的储备。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这么深入和全面的阐述新时评史,也没有全景式展示和定义新时评的文论,即使有,也是蜻蜓点水式的论述,片面的、单一的、个性的,没有开拓意义的。

据作者书中所讲“时评是时代的思想原声,是思想交锋的结果。”中国时评诞生于20世纪初期新旧交替的时代。首先创建“时评专栏”的并给予定义的是《时报》的狄楚青,同时自此时评与政论文也出现了分野,并成为一种相对独立且受读者欢迎的文体。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报纸人为时评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血液、新的方向和思想,谓之“新时评”。“‘新时评’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文体概念,它是我国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产物,它除了具备传统时评的特征外,还具有一个明显的时代特征就是‘公民写作’即——基于公民立场和公民精神的写作,可以有效地激发批判的公共性,是公民表达的一种重要渠道。”

《解码新时评——中国新闻时评的新发展》以新闻人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展示和描述了中国媒体新时评10年的发展和变化,其中很多的资料鲜活和质感,很有现实和拓展意义,对于当前和未来时评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梳理和推动意义。

作者将年至年新时评的发展变化划分为五个阶段:新时评专栏的产生;新时评专版的发展;大众报时评版的兴盛;报网时评的互动,新时评的缩水与坎坷。作者以新闻时评发展变化历程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研究中国新闻时评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本书从时评的自身发展和时评与社会的关系两个方面作为研究点。

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对新闻时评的定义作了重新阐释,也对新闻时评的起点与发展阶段进行了重新界定和划分,本书不仅   陈栋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定价:28.00元

该书深入研究中国新闻时评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研究核心问题有两个:中国新闻时评发展史的概况如何,在运作上有哪些经验与教训?新闻时评与民主进程、公民写作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内在联系如何?

《广告人》杂志年1期《书讯》栏目推荐:

《解码新时评》新书上市

时评不仅是当今社会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也是传媒生存和发展所需。作为一个大传媒人,专注于新闻评论学术研究的人不多,本书作者陈栋就是这为数不多的人中间的一个。

陈栋,年12月出生于湖北大冶,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现任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武汉黄鹤楼漫天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编辑,黄鹤楼学院兼职教授。

本书一经出版便获得了新闻学界高度赞扬,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导范以锦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导吴廷俊教授分别为书作序。广州日报编委、理论评论部主任陈学工等时评界大师高度评价,强烈推荐本书弥补新闻学在时评方面的空白。

《今传媒》年3月号“传媒书讯”栏目:

当代评论史专著《解码新时评》出版

本刊讯:国内第一本当代评论史专著《解码新时评》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陈栋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现任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武汉黄鹤楼漫天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编辑,黄鹤楼学院兼职教授。

本书深入研究中国新闻时评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研究核心问题有两个:中国新闻时评发展史的概况如何,在运作上有哪些经验与教训?新闻时评与民主进程、公民写作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内在联系如何?该书以新闻人的敏锐搜集和描述了10年间(-)中国媒体新时评的发展与变化,对新闻时评的起点与发展阶段进行了重新界定和划分,特别是突破了阶级分段与时代分段模式,以“时评形态变化”为分段标准,以专题史为研究模式,对新闻时评专栏、版面、报网互动及其主要运作人进行采访分析,对新闻时评推进公共领域建构进行深入解读。其中的许多鲜活素材多为一手资料,十分宝贵,对于当前和未来的时评研究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解码新时评》出版以后,获得了新闻学界相关人士的高度赞扬,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博导范以锦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导吴廷俊教授分别为书作序。韬奋新闻奖获得者、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作者储瑞耕,广州日报编委、理论评论部主任陈学工,红网红辣椒评论主编杨国炜等时评专家高度评价:“这是第一本当代评论史专著,弥补了新闻学在当代时评方面的空白。”知名时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少华专门撰写书评《将我们连成一体》,并指出:“在被他称作‘新时评’的这块实践的舞台上,我作为一个亲身参与者,留下了令人忘怀的记忆。我想,也是我们当年许多同伴的美好记忆。我与那些同伴之间,有的并不相识,但是前后相继,或者恰在同时,共同推动着‘新时评’的产生和发展,而陈栋这本书,则将我们连成一体。”

《采写编》年第1期:

他将我们连成一体

——读陈栋新著《解码新时评》

马少华

-12-08

  近日,我收到我的年轻朋友陈栋从武汉寄来的新著《解码新时评——中国新闻时评的新发展(—)》,读后,我很感慨,因为,在被他称作“新时评”的这块实践的舞台上,我作为一个亲身参与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我想,也是我们当年许多同伴的美好记忆。我与那些同伴之间,有的并不相识,但是前后相继,或者恰在同时,共同推动着“新时评”的产生和发展,而陈栋这本书,则将我们连成一体——将那些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在全国各个媒体的评论编辑和作者中敏感地应时而生的创造性实践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宏阔的、比较全面的历史景观。

  尽管在陈栋呈现的这一幅历史图景中,我们各自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段落做出自己的贡献;尽管陈栋的研究周期截止于年,但是那一段历史延续到今天,那些时评编辑和作者许多都仍在编着、写着时评。所以,这本书是时评“现代进行时”语态的当代史。实际上,这本博士论文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对当代时评的参与者访谈,有许多第一手的鲜活资料。这个工作对于几年前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陈栋来说,确实是一个比较繁难的任务。但也正是这个工作,使他超越了全国各地每一个编辑、作者自身的经验局限,把当代中国新闻评论实践联成了一个整体。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整体”才能超越经验,“开阔”才有规律可寻。

  有那么多人在写时评、编时评,还有那么多人(如我一样)都在教时评。而陈栋则在这两个角色之外,以一篇博士论文和在此基础上的专著,完成了我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对当代新时评独特的贡献。

  为当代时评的实践者立传,为当代时评的实践活动立传,也是这本书的一个特点。我自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与当年的同伴一起,第一次进入了别人写作的“历史”。尽管那一段时光在我的人生中非常短(我编辑“冰点时评”只有三年;我编辑“青年话题”版只有两年),已大大短于我后来十年从教的时间。但是,人生中的创造性活动,哪怕短暂,哪怕只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创造,仍然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

  在陈栋的这部“当代时评史”中,我参与编辑的“冰点时评”、“青年话题”,被安排在第三章《新时评专版的发展与“自治”精神的培育(—)》,即当代新时评发展的第二阶段,我和我的同伴、朋友李方、张天蔚,被当作是“本阶段时评运作人代表”——非常荣幸。

  而在我们的前面,在机关报时评发展这一阶段和第一阶段(《新时评专栏与批判公共性的有效激发(——)年》),时评栏目,则有《南方周末》的“阅报札记”(它被陈栋看作是“新时评发端的标志”,后来改称“纵横谈”);时评版,则有《深圳特区报》的“群言”版、《商务早报》的“成都评说”。而“代表人物”则是我们的前辈鄢烈山。

  我和我的同伴既不是最早投入“新时评”的编辑和写作的,也不是最早创建“新时评”专版的人,但是,由于《中国青年报》的影响力较大,“冰点时评”和“青年话题”一经创办就稳定地生存发展下来,还有我们比较明确表达的评论理念,所以我们才有幸进入了陈栋的历史。而如果其他人写史,也可能把我们忽略。而事实上,在当代时评的发展中,我们曾经做过的事情,已经黯然失色。

  总之,一个事业决不可能是少数人的“先知先觉”促成的,它必然产性于一个时代或一个职业群体比较普遍的共识,只是由于条件的不同,而实践有先有后。

  实际上,这部时评的当代史,是一个比较丰富、开阔的群像,不仅包括我认识的朋友们(如鲁宁、赵牧、刘洪波、孟波、李文凯、艾君、曹林、郭松民、杨耕身)和我不熟悉的前辈(如刘根生),还有许多新闻评论职业身份之外的作者,如学者乔新生、党国英、秋风、何兵……。而后一个评论主体群落的出现才是当代“新时评”区别于改革开放发以后前期新闻评论发展阶段的特点,那一个阶段的评论实践主要是由身在媒体的职业评论员主导的。而“新时评”的一个特点,就是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其中专业知识分子和公共知识分子是一个主导的力量。

陈栋的这本书,不仅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beishengzx.com/hbsh/137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