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我在清华园里,为来自北京、内蒙、新疆、吉林、陕西、山东、江苏、湖南、湖北、云南等全国各地的余位继续教育学员,讲了“清华人文精神”、“大学之道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等主题课程,涉及各地组织、人事、质监、农业、教育、纪检以及经贸、国资、民航等系统近20个班,包括公务员、教师、企业家、工程师等不同职业,都是各地、各个单位的精英与领导。既然分享“大学之道”,课前我便经常问学员这样两个问题: 您上过大学吗?您以前读过《大学》这本书吗?! (摄影作者:杨丽英) (一)令人不寒而栗的调查结果 第一个问题毫无悬念: 含义务教育阶段后的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以及各种职业教育在内,近乎所有学员都上过大学,有的年轻干部班甚至硕士、博士的比例竟高达百分之七八十! 第二个问题则大跌眼镜: 您诵读过《大学》吗?应者寥寥!您完整的诵读过一次以上这篇仅两千余字的《大学》吗?应者少之又少!!您完整的诵读过《大学》、《中庸》、《孝弟三百千》这些每篇蒙学经典一次吗?应者珍奇稀有!!!您完整的诵读过《论语》、《孟子》、《周易》、《道德经》、庄子》等传统文化根源性典籍吗?应者在哪里……全场寂静,静的让人心碎!!! 答案虽然是意料之中,因为年考入清华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工科男”,四十八岁生日之前我也没有系统读过经典,甚至于没有完整地诵读过一遍两千余字的《大学》一文。但是,面对千余位不乏博士、硕士学位的“大官、大财主、大知识分子”等精英们的集体回答,我还是不寒而栗! (二)廖申白先生的“潸然泪下” 大概是在年、清华百年校庆后,为了更好地传播清华人文精神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苇杭书院杨汝清老师的帮助下,我第一次面向师生们组织了国学文化公益讲座,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只记得地点在建筑北馆三层的一个教室里,对话主讲嘉宾是清华的钱逊先生和北师大的廖申白先生。 钱逊先生是清华教授、博导,生于年10月,著名国学大师钱穆之子,年-年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年先后在清华大学马列主义基础教研组、哲学教研组任教,年后转攻中国思想史,五十岁后主要课程为《论语》、《道德经》。那天,八十岁的钱逊先生只讲了《论语?学而第一》的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半部《论语》治天下,先生希望师生们回归经典。 廖申白先生是北师大教授、博导,年8月出生。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师大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工作,曾到哈佛、牛津、维多利亚大学,以及俄罗斯、韩国等国家与机构进行学术工作,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西方哲学研究专家之一,著作等身,也是《正义论》等世界哲学名著的共同翻译者。那天,先生分享了自己五十岁“潸然泪下”的感受,那一幕,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廖申白先生说,50岁之前,自己专注于西方哲学史的研究,中国经典涉猎不深,虽小有成就,却总有越来越多的疑惑...力不从心之际,从《论语》开始,重读中国的经典,竟亲切的一发不可收,经史子集如醉如痴,读着读着,禁不住潸然泪下:原来,原来,自己脚下就是五千年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沃土,自己五十年来竟没能与之接续!重回经典,50岁后的廖先生开启了自己学术与人生幸福的又一春,他说,从那以后,他就要求他的西方哲学硕士、博士弟子们,必须补上中华经典的基础课。 (三)楼宇烈先生说“失魂落魄”的你我,未曾读过的“传统文化根源性典籍” 谈到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救亡图存路上传统文化不断迷失的现状,楼宇烈先生常用“失魂落魄”描述,先生认为,失去的这个“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史子集,尤其是其中的根源性典籍,“失魂落魄”的过程就是不断“离经叛道”的过程!楼先生认为: 这些根源性典籍,大概可以用“三、四、五”这三个数字来加以概括,说简单点就是三玄、四书、五经。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周易》;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周易》、《三礼》、《书经》、《诗经》,还有《春秋》(三传)。加起来是多少呢?十二本。在这十二本书里,五经里面的《周易》跟三玄里面的《周易》是重复的,那么就减掉一个,等于十一本。另外,四书里面的《大学》和《中庸》其实是《三礼》里面《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如果把它们再放到《礼记》里面去,那又少掉两个,等于九本。这九本书就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根源性典籍。 从春秋战国一直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这九本书是中国文化内容的根源。不管是论述哲学思想,还是论述文学历史;不管是讲政治、经济、法律,还是讲农、工、医、科技,都离不开这几部典籍的根本理念和价值观念,引经据典都不会超出这九本书。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了解这九本书,就很难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反过来,即使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但不能将它们统摄到这九本书里去,也把握不住中国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核心价值观念。所以,这九本书统领了整个中国文化,是我们把握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必读书。 (四)传承文化,重读经典,拥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 “一个不知道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习近平语),“不寒而栗”的调查结果面前,我们一起重温清华学长、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刚刚闭幕的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有关论述吧: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在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 拥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必须补上《大学》这一课,传承文化,重读经典!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于是,我在所有课堂里,都庄重的加上了经典诵读的环节…… 九十年前清华大学校歌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海能就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水木清华众秀钟,水木清华众秀钟,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穹。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文章来源:,本平台文章题目经过编者修改) 苏州倚谦学堂读经冬令营开始报名了 学习内容:《庄子》 通过老实大量读经,培养孩子记忆力、专注力、自制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启发理性,开拓见识,陶冶性情。 了解更多学堂及冬令营信息,可白蚀症白癜风医院西宁哪家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