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四川一带在先秦时代分别为巴国和蜀国统治,巴国位于现代重庆地区,同时其疆域还包括了湖北的局部地区,蜀国位于现代四川地区。 巴蜀两国世代为仇,彼此攻伐不休。两国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存在一致性,而在某些地方又各自具备特征。有学者考证,巴人的发型为分立的双结状,而蜀人的发型为单椎髻。 巴蜀两国都崇尚虎,不少兵器上都铸有虎纹。有人认为,巴国崇尚白色的雄虎,而蜀国则崇尚黑色雌虎。 虎纹中胡铜戈局部,该戈出土于郫县独柏树,出土时间为年,藏于四川博物馆。 战国时期,巴蜀地区的武器形制与其他地方存在明显差异,具备鲜明的地域特征。 在当时,巴蜀地区广泛使用柳叶型短剑。这种短剑(以下均简称为巴蜀短剑)的剑身呈柳叶状,扁茎斜肩,茎上有孔。 关中地区出土过一些西周时期的柳叶剑,形制与巴蜀短剑相仿。在当时,巴蜀地区出土的柳叶剑均为战国时期产物,因此有人认为,柳叶剑起源于关中一带,其后传入巴蜀地 在后来的考古工作中,人们在巴蜀地区发现了若干柄商末周初时期的柳叶型短剑,这些剑的制造日期均早于关中时期的同类型实物。 器物从诞生到发展成熟之间存在一个演化的过程。如果某物为某地所创,则当地应该存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实物。巴蜀地区出土的柳叶剑外观均为成熟造型,因此这种剑型应该是由外界传入巴蜀地区的。 中亚、西亚地区都发现过制造日期更早的柳叶型短剑,现在的主流意见认为,柳叶剑是从中亚、西亚地区传至南亚、东南亚地区,再从南亚和东南亚传入巴蜀地区的。 巴蜀短剑的基部经常装饰有各种象形花纹,经过统计,有数十种之多。这些花纹不仅见于柳叶剑,还广泛见于巴蜀地区出土的其他兵器上。有人认为,这些花纹是巴蜀人使用的象形文字 巴蜀地区的柳叶剑可以分为AB两类。 A类剑起圆柱形脊,有血槽,剑身上通常会铸有一种粗糙的斑纹,有人认为这些斑纹可以防止剑身锈蚀。A类剑的剑茎上一般有两个穿孔,靠下的一个孔居中,另外一个居于一侧,部分短剑只有一个孔。 B类短剑没有圆柱形脊和血槽,剑茎上两个穿孔都居中。 巴蜀柳叶型短剑,藏于上海博物馆,左数第一柄为A类柳叶剑,左数第二柄为B类柳叶剑。 A类剑广泛见于巴蜀地区,长度多数在30~45cm左右,个别长度可达66.5cm。 B类剑多见于蜀地,出土时均成对,长30cm左右,并配有双剑鞘。 年成都中院学院出土,鞘上铸有蟠螭纹,四川博物馆藏。 江章华《巴蜀柳叶型剑研究》一文中对商末到战国期间所有柳叶型剑(包括巴蜀以外地区出土的柳叶剑)进行了归类整理,将其分为若干类型和子类型,根据江的研究, 巴蜀短剑的装柄方式是以木条夹住剑茎,然后用木钉将木条和剑固定起来,再用绳索将木柄扎紧,最后髹漆。部分剑在安装完木柄后,会在柄上套上一个铜套,然后再缠绳髹漆。 所有类型的柳叶剑均起源于蜀地。 木柄铜虎斑纹短剑,柳叶剑型,通长40cm,宽4cm,四川新都县马家乡战国木椁墓出土,藏于四川博物馆,该剑出土时木柄保存完好,具备重要参考价值。 巴蜀地区的居民喜好击剑之术。与中原地区不同,巴蜀地区的击剑指的是遥击而中的掷剑术(即飞剑),而非持剑对刺的格斗术。 汉书中曾经记载,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由于司马相如是蜀人,因此他学习的击剑可能便是蜀人常习的掷剑术。 年,四川峨边彝族自治县出土了七柄柳叶型短剑。出土时,七剑排列紧密,长短有序,剑锋方向一致,最长的一把长32cm,最短的一把长28.4cm。 四川涪陵小田溪也出土过类似的短剑组合,这种摆放方式与后人携带飞刀或飞镖时的方式类似,可以作为掷击论的一个佐证。 巴蜀柳叶型短剑,藏于国家博物馆。 飞刀类掷击武器的长度需要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过长则操作不便,过短则杀伤力不足。 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反映杂技艺人生平的电影《飞刀华》,根据刀身和演员手臂的比例推测,片中的飞刀长度在28cm左右。由于此片在拍摄时曾经得到上海地区多个杂技团的支持,因此片中飞刀的长度应该是有现实依据的。 现代一本名为《忍者飞刀投掷技术》的书中则说,飞刀的长度应该在9~16英寸(22.86~40.64cm)之间;从网络资料来看,现代飞刀爱好者练习的飞刀一般长度较短,多在15~25cm之间。 四川地区存在一种名为飞刀花鼓的曲艺项目,新闻图片上出现过该项目传人手持飞刀的照片,飞刀长度推测在35cm左右。 从上述数据来看,实用飞刀的最大长度应在40cm左右。 装柄完毕后的巴蜀短剑的长度普遍比未装柄时多出10cm左右,个别实物由于剑柄较长,装柄前后的长度差别会更大。 以此推算可知,未装柄时长度在30cm以下的巴蜀短剑可以作为掷击武器使用,长度明显大于此数据的巴蜀短剑则属于格斗武器。 不少巴蜀短剑出土时带有青铜剑鞘,这种剑鞘由两件薄片状部件组成,正面部件弯曲鼓起,背面部件为一块平板。两件部件组合在一起后,中间有一个空腔,短剑便插在这个空腔里。 也有部分巴蜀短剑会使用皮质剑鞘,如新都马家公社木椁墓便出土过一件皮质剑鞘的残片。该鞘为薄皮缝合而成,外髹黑漆。成都地区出土的一些柳叶剑的剑身上带有残留的丝织物和漆皮,可能便是剑鞘的残痕。 该鞘为青铜质,分前后两片合成,鞘长23.3cm,鞘宽13.8cm,内置两柄柳叶剑和一柄铜削。一剑长28cm,另一剑长28.4cm,削长15cm、宽2.3cm,藏于雅安市博物馆。 苴国位于巴蜀两国北部的汉中地区,第一代君主是蜀王杜尚的弟弟杜葭萌。虽然苴国君主有蜀国王室血统,但苴国却与巴国交好,两国经常合力攻打蜀国。 前年,蜀军进攻苴国,苴侯逃到巴国,巴国无力抗蜀,便向秦国求救。 秦惠文王闻讯,令张仪和司马错率军去救苴国。秦军灭掉蜀国后,张仪见巴、苴两国富庶,便令秦军占领苴国,同时将巴国王室掳到秦国,巴蜀地区遂入秦人之手。 秦国占领巴蜀后,在巴、蜀、苴三国的疆域上分别设立了巴郡、蜀郡、汉中郡。 秦灭巴蜀后,巴蜀地区的土著文化开始受到中原文化的排挤和压制。战国晚期,巴蜀短剑的使用量相比过去有明显的下降,与之相对应的是周式剑开始在巴蜀地区流行。受中原文化影响,部分巴蜀居民对传统柳叶剑进行改装,将剑肩锉成直角,并安装中原风格的剑格和剑首。 左二、四为安装剑格的巴蜀柳叶剑,左五为巴蜀地区出土的周式剑,三峡博物馆藏。 汉代时期,巴蜀地区全面接受中原文化,巴蜀短剑的使用量越来越少。西汉中期以后,很少再有人使用巴蜀短剑了。 四川博物院藏 北京看白癜风比较好专科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beishengzx.com/hbmt/64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