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回顾往事似乎早了些,但对于感叹青春没有拥抱够的中年人来说,确实有很多话可说。 年7月,《中国建设报》(当时报名是《建设报》)创刊不久,我从建设部直属高校重庆建筑大学(原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系毕业,分配到鄂西北的襄樊市(现更名为襄阳市)。尽管那时大学生数量并不是很多,尽管当年全市接收的大学生才几百人,但我并没有分到理想中的单位——最后去了一个建筑公司。 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让我在郁闷中彷徨,傍晚常用不经意的脚步丈量集体宿舍附近又长又空的小巷。 一个月后,我问自己:“从大山里走出来,又刚出校门,你认得谁?谁又认得你?凭啥别人给你提供一个理想的起点和平台?”心态放平和后,我决定从自己的专长着手,从本职工作做起。面对办公桌上放着的《中国建设报》,心里暗暗提示自己:就从这里开始吧! 机遇总是在不经意时来临。记得大约是在年底,《中国建设报》举办报告文学征文,内容是讴歌建设行业各地敢改敢试的先进人物。恰巧主管部门襄樊市建筑管理局也在总结这方面的经验,要推出先进典型。因为人手不够,局办公室决定从二级单位抽调几个人帮助总结材料,工作完成后再回原单位。我是其中之一。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负责整理总结随州市(当时隶属襄樊市)淅河镇建筑公司经理王书章的事迹。材料写好上交后,我将材料文字和体裁重新进行了加工,投寄给《中国建设报》,参加征文活动。 那时,《中国建设报》还是周刊,一周才出版一次,用稿少,稿件还是邮寄。不像现在用互联网,几秒钟就能把稿件发出去。稿件寄出后,我也没抱多大的指望,甚至稿件落款都是“局办公室”。听说我们那儿,整个行业都没有人在建设报上发过豆腐块。我才走出校门几天,怎么敢奢望能在报上去发表近字的报告文学呢? 在工作接近尾声、正准备回原单位时,局办公室主任突然找到我。我吓了一跳,以为材料上出了差错。主任也很慎重,问我是不是给建设报写了稿件,报社副刊部刚给办公室打来电话,说稿件暂不要再投到别处,准备采用;又问素材取自何处?我告诉主任:就是总结材料中的人和事。主任当时很奇怪,说:“这也能上建设报?我还以为上建设报一定要是影响大或是知名的人物才行,像这样的人和事太多了。这样吧,其他同志先回原单位,你暂时留在局办公室一个月。如果稿件刊登了,我再拿报纸向局长汇报,将你借调到局机关,以后争取正式调进来。” 刚从毕业分配的郁闷中走出来的我,又为了一篇稿件是否刊登在煎熬中度过了一个月。那一个月的时间真长,我度日如年,天天盼望奇迹发生。我在期盼中等待,在等待中绝望。最后都笑自己,这怎么可能呢?“暂时不要寄到别处,准备采用”并不说明一定要刊登啊。 就在主任也渐渐忘记了这事时,我多留一个月的时间也到了。一个周未,我回到了建筑公司。周一刚到公司办公室,就接到公司人事部门的通知,让我赶紧到局办公室报到。 当我赶到局办公室时,主任笑眯眯地说:“怎么回去了呢?不是讲好了嘛。早上我一看到《中国建设报》刊登了你的文章,就赶紧向局长、分管人事的书记报告了。行业里的职工上了北京的报纸,这是了不得的大事。你以后留在机关里工作,站的角度不同了,掌握的信息更多些,会更有作为。领导都同意了,也和你们建筑公司打了招呼,你就安心到局里上班吧,好好发挥你的优势,争取用钢笔改变自己的人生。“ 主任离开办公室后,我拿起了那张报纸,第四版副刊差不多都被我的文章占满了。我望着报纸发呆,虽然这不是第一次发文章,但感慨的是,人生有些没办法改变的东西,文章居然能改变,至少可以稍微改变一下。 从那以后,我在报纸上发的文章越来越多。为了扩大行业的知名度,我还和主任一起成功地组织了一个专版,展示行业施工企业的优势。一些单位在《中国建设报》上露了脸,还有骨干建筑施工企业走向全国,大大扩展了业务空间。 多少年后,一些老总还感叹:“真是思路决定出路,当年动员我们上专版,开始还想不通,没想到上专版后,公司发展也掀开了新的一页。” 随着在《中国建设报》上发表文章数量的增多,我的工作也逐渐顺利,虽然最终没有调进局机关,但有了那些小成果的铺垫,很多机会接踵而至。 两年后,襄阳建设一座跨越汉江的特大公路桥。指挥部挑选工作人员,建委领导想到了我。我就这样调出了当初毕业分配的建筑公司。不久又和建委几个热衷于新闻事业的人一起筹建《中国建设报》襄阳记者站。虽然几年后这个站建起来的时候,我没在其中,但组建人员名单上有我的名字,有我的付出。 年,我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转折。为了加快山区乡镇的建设,我被组织部门选派到一个山区乡镇担任副镇长。从一个舞文弄墨的办公室文员,到一个山区乡镇的基层领导岗位,《中国建设报》上刊发的一篇又一篇通讯、报告文学见证了我的成长。在基层工作的那段时间,虽然搜集素材和写作的时间少了,但我没有忘记订阅《中国建设报》,了解行业动向。 在乡镇工作近4年后,我调到襄阳市建设委员会,在《中国建设报》上发表文章也进入了一个收获期。获奖的作品有年12月18日发表的《欠下的父爱》,获建设者风采征文二等桨,年11月9日发表的反映建设行业企事业改革的《剥离扶上马、断奶送一程》一文获改革开放20年征文三等奖、好新闻奖等。 在建委机关工作了近3年,我又被组织部门调到襄阳市房屋拆迁事务处任主任。拆迁是建设行业最敏感、最麻烦的工作。政策性很强,社会上对这项工作误解多,我个人受的委屈也很多。但从《中国建设报》上学习了不少兄弟城市的经验,从而化解了不少拆迁纠纷。 一晃工作近30年了,我从一个建筑企业的员工,到走上基层正科级工作岗位,是《中国建设报》见证了我的成长。我先后在企业、事业、机关、城市、农村工作过;当过企业职工、公务员、编外记者。回顾这些人生经历,是《中国建设报》让我学会了接受不能改变的,努力去改变能改变的。也许很多事情我们确实没办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在接受它的同时,换个角度去适应和思考,一定能有小小的收获。 《中国建设报》也让我找到不少人生的真谛:你想要得到,就得付出;你想要的越多,你付出的就越大。与其抱怨社会不公平,不如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缺乏理智的抱怨,扎扎实实从一些能做的事情做起。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房产管理局) 年是《中国建设报》创刊30周年。本报从即日起面向社会各界开展“我与报社30年”(暂定)征文活动。欢迎广大读者积极踊跃参加,文字图片均可。投稿要求:1.讲述与中国建设报的渊源或30年来在工作生活中与报社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故事。体裁不限,内容生动、活泼,字数原则上在字以内。2.图片宽大于像素,分辨率大于。投稿方式:所有稿件一律采用电子方式投递,并在文末标注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请作者自留底稿,不退稿。邮箱:jsbzg30qq.北京白癜风哪个医院好北京的医院治疗白癜风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beishengzx.com/hbmt/61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