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实力中年书法家六人作品学术展览 展览学术研论内容和环节:(学术主持人:许伟东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 1、书者·艺术覌 2、观者·书法品鉴 3、藏者·书法欣赏与收藏价值 4、邀请艺术圈学者、专家进行品鉴 5、邀请藏家、大众观赏者进行互动 6、网络媒体和书法报深入报道。 前言 翰墨飘香动荆楚,寒梅吐蕊先占春。新年伊始,湖北实力中年书法家六人作品学术展览,在湖北省图书馆与观众见面了,这是新年的一缕春风,一抹阳光。 这次展览,是继前两次(年、年)湖北实力中年书法家六人作品展览拍卖会后,一次小结性的学术展览。这六人是夏奇星、葛昌永、周德聪、吴中华、陈新亚、童德昭,他们既是湖北中年书法家的优秀代表,也是湖北书坛的中坚力量。展览共展出60件力作,这些作品洒脱雄秀,气格超尘,各具风貌,充分体现他们自己的代表性书风。 为彰显展览的学术性,我们特邀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书法评论家朱以撒,对六位书法家进行专题评论;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徐本一在展览现场进行学术点评;邀请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书法博士许伟东担任学术主持;特邀六位书法家在展览现场进行互动。这种形式,可让书法家更好地回归书法本体,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深入思考,也可提升观众的审美情趣,是我们对书法展览活动的一次尝试和探索。 书法报社 年1月 主办单位:书法报社 学术支持:湖北省书法家协会 承办单位:书法报艺术中心 湖北圣典拍卖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湖北景苏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总策划:舟恒划书法报社社长、总编辑 执行策划:魏开功书法报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胡四英湖北圣典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 熊飞书法报社展览部主任 邢媛媛湖北圣典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 艺术顾问:徐本一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特约评论:朱以撒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学术主持:许伟东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 展览时间:年1月25日—29日 展览地点:湖北省图书馆(武昌区公正路25号) 关于夏奇星的书法 朱以撒 夏奇星有着娴熟的笔法。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行书,一是草书,都流露出宋人米芾的韵致,再加以发挥。 夏奇星的作品有不少是多字数的,他乐于以此为创作内容,使人感到有把握。字数多,字里行间的关系就相对复杂了,盘根错节,连跗接萼,往往棘手。要使之疾而不乱,草而不糙,也就需要有较好的驾驭本领。清人金圣叹云:“不遇盘根错节,不足以见利器。”因此,一位书法家也需要不断地挑战自己,譬如在多字数的书写中,训练协调统一的本领。 夏奇星的创作可以用连贯自如来认识。行笔中,有的是一气而下笔不断意亦不断,有的则是笔断意连,书写过程中显得轻松、跃动,透露出机灵来。草书重整体节奏,变化多了且能顺势,也就脉络清晰,不断有序地推进。但是草书既是线之疾迅的运动,就要考量它运动中的质量。夏奇星笔下之线还是单薄了。常常见出这样的现象----写得很快,也很熟练,形迹也好看,但是线中就是缺乏含纳。少了线内之旨,线外之趣,经不得细读。宋人张戒云:“大抵句中若无意味,譬之山无烟云,春无草树,岂复可观?”草书虽然行笔迅疾,但草书精神里还是要有大从容、大沉着的气度,才不至于显示出局促、拘谨和小家子气。夏奇星喜欢在一幅草书中牵引细长的线条,成了一种习惯动作。但是这么做的弊端也很明显,譬如形成了线之缭乱,长而无节,反而没有什么美感。宋人陈骙认为:“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足见趋简是更高明的行为。譬如夏奇星的“日照香炉生紫烟……”这首诗,“布”之一竖如此长而弱,反而不足最大化了。“锦城丝竹日纷纷”一首,仅“锦城”二字,“几回闻”三字,就觉得夏奇星热衷长线牵引,往往造成缭乱纷繁,是乱糟糟之像也,缺乏一种清肃洁净。草书就是简约之书,用繁笔书写当然也可以,但繁而不乱是一个前提,甚至可以追问----线条用了那么长,审美价值有没有提高?美感有没有增加?如果没有,在牵来扯去以为潇洒的动作里,线之弊端反而更加明显地暴露。明人李东阳认为:“后世穷技极力,愈多愈不及。”作文须炼字,作书亦须炼字,去掉那些可有可无之线,使之纯而净,简而劲,由此更见笔下功力,更见线之魅力。 夏奇星的行书会更和气一些。显然是慢慢地写,求点画的完整不被损坏。慢写可以使一个字更沉重稳妥,也更有笔墨融汇的时间。时下生活节奏迅疾,书法家笔下也不由自主地驰骛起来,多见龙蛇竞笔端,以为时尚。夏奇星的行书会更有斯文气、和穆气,是收放都能提按得当,道之中也。经营太深或挥霍过度,则失其本。相比之下,夏奇星的草书更多的浮光掠影,气息不及行书雅致,多了浮华。夏奇星的书写也给人一个巧的印象,因为很熟了,就生出巧,也生出小,金人周德清认为:“以巧为巧,其巧不足,巧拙相济,则使人不厌。”要警惕变得小巧的审美趣味,使得意味越发浅露。 夏奇星的书法理应多一些朴的、拙的成分,就更好。 关于葛昌永的书法 朱以撒 读葛昌永的书法作品,一是读他的书法表现力,二是读他的文学表现力。由于有了后者的支撑,使他的表现比其他书法家更为丰富和充实。 书法家的本质应该是文人,有文心、文才、文采、文思,然后才是善于铁画银钩的书法家,这种状态后来渐渐改变了,书法家只会写字,只会抄古人诗文,毋须读书,更毋须研究、撰写。许多书法家都乐于办个人书法展,内容都是抄上一堆古人诗文,却毫无能力自己撰写哪怕一诗一文。书法家的这种欠缺,是书坛之痛、个人之痛。这就是古今书法家的鲜明差别。葛昌永与众不同的就是他的诗文功底,他的《大江赋》显示了他的文学素养,他的不少书法作品都是以自己撰写的诗文出现的,是很个人的特征。文学素养是靠长期积累而来的,学溯九流,书破万卷,宣导情性,陶写物变,是需要自觉且持抱不放的。一位书法家有意识地丰富、充实自己,我手写我文,自然和抄古人大异。个人的情性、技法交融得更为紧密、更为协调,以至浑然一体。使自己成为一位文人书法家,这是一个必然的方向。清人翁方纲引石屏之语称:“胸中无千百卷书,如商贾乏资本,不能致奇货”,可见读书之重要。 读葛昌永的书法作品,可以感到两种情性,构成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偏于豪放的,一种是倾向于清秀的,两种情调互见,颇得异趣。豪放之作带有用笔苍茫荒率之状,行笔不拘,笔锋破散仍不停歇,以至焦渴残破。意在整体气势,纵横不羁而烦细究,起落很大虽狼藉而不修饰,野犷粗率,多见出率性任情。这一部分作品更具有运动状态、视觉效果,如明人李梦阳所言:“假物以神变也,难言不测之妙。”因为迅疾飞动,墨色黑白拉开距离,使人感觉淋漓尽致。而清秀一路则会更讲求用笔的细腻,徐缓行笔,重于细节之把握,激情转为温情,款款道来一般。温和地书写亦有其效果,优游浸润以绎其旨,往复低回以尽其致,抑扬曲折以循其节,合于寻常情性寻常笔调。有一个现象是让人思索的,如葛昌永的这一类笔调,在其他书法家笔下也较相似、比较接近,细线轻写,头钝尾尖。是葛昌永影响他人,还是相互影响,使行笔、造型都颇有相同之处?在一个区域内,交流切磋多了,有一个互相熟悉的印象。也许局内人认为并不相近,但局外人看来,还是相互走得近了。 豪纵的气势给人欣赏时有种荡涤的冲撞,也为之豪情涌起。但是散乱笔调多了,还是会影响质量。草书到黄山谷笔下还是讲究线之圆劲,到了祝枝山笔下就走向散乱了。葛昌永仍需在豪纵中有所讲究,气势大也要汉奎屯爱窝人气食谱出炉拿走不谢经期吃这8种食物再也不怕姨妈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