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接诊了一位老年女性,陪诊家属说这几天看到老人脸色及双手发黄,很担心。询问病史后得知老人没有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病史,最近也没有感冒发热及输血史,亦没有服用消炎药、感冒药、中药等用药史,更没有饮酒等不良嗜好,就是喜欢吃水果,尤其是橘子、橙子等。 查肝功能正常,尿胆原及尿胆素也正常,腹部超声仅提示胆囊壁毛糙。因而考虑是由于吃了含有胡萝卜素的食物,致血液中胡萝卜素浓度过高,导致的皮肤发黄症状,也称之为假性黄疸。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聊聊有关黄疸方面的知识。 黄疸古称“瘅”是以身目黄染伴见小便黄赤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疾病。《丹台玉案》说“黄疸之症,皆湿热所成,湿气不能发泄,则郁蒸而生热,热气不能宣畅,则固结而生湿,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炽”,指出黄疸与湿热密切相关。 张仲景论及的黄疸病因以湿为关键,《金匮要略》言“然黄家之所得,从湿得之”“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指出湿邪是黄疸的关键因素。 黄疸的病位在脾胃 张仲景将黄疸的病位归为脾胃,认为黄疸既可因为外感湿热之邪,也可因于脾胃受损,脾湿胃热所致。所以黄疸的论治应从脾胃论,治以温中补脾、清热利湿退黄为主。 黄疸的论治 一、寒湿困脾症 寒湿困脾、阻遏气机、脾不升清、浊气上蒙清窍、下流膀胱、旁溢四肢,故常伴见饱则头眩、腹胀、纳谷不香、四肢不仁、小便不利等症。治宜:温阳健脾,运湿退黄;方选茵陈五苓散。方中重用茵陈利湿退黄,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行水,白术健脾燥湿,泽泻、猪苓、茯苓利水渗湿,共奏温阳利水退黄之功。若寒湿损及脾阳,则当以茵陈理中汤、茵陈四逆汤或茵陈附子汤温阳利湿退黄。 二、阴黄兼表证 “诸病黄家,但利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此以素体脾虚夹湿,风寒侵袭,营卫不和所致,当以桂枝加黄芪汤健脾祛湿,调和营卫。方中桂枝辛甘温,既可解肌发表,又可入脾温散脾寒;白芍合桂枝调和营卫,炙甘草、大枣补脾益气;黄芪补脾益气,升阳以助除湿退黄。桂枝甘草合用,辛甘助阳,以振脾阳,佐以黄芪、炙甘草、大枣补脾益气,以实卫表,全方合用调和营卫,健脾祛湿以退黄。 三、脾虚发黄症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脾虚日久,土气衰弱,水湿不化,寒湿内生,郁滞中焦,而见发黄,症见面色萎黄、肤色黄染、倦怠乏力、脘腹胀满,治以小建中汤健脾补血以助脾祛湿。《金匮要略心典》云“今小便利而黄不去,知非热病也,乃土虚而色外见,宜补中而不可除热者也”,小建中汤健脾补气血,临床常以黄芪建中汤代之。 来说一则案例 黄某、女、55岁,在武汉工作,找到我时告诉我身体发热伴身痛有一个星期了。入院检查:白细胞5.0×/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2%,血红蛋白g/L,全血C反应蛋31.00mg/dL,胸部CT提示两肺弥漫性病变。 中医症见:发热恶寒、怕风不明显、无汗、头痛、咳嗽无痰,稍感疲倦乏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纳差、口干、口渴、欲饮温水、烦躁、寐差、小便黄、大便烂(起初见腹泻)、无胸闷、气短、喘息、舌红暗稍胖、无明显齿痕、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太阳合太阴寒湿证;拟麻杏薏甘汤加减,处方如下:麻黄、杏仁、薏苡仁、苍术、白豆蔻、石菖蒲、陈皮、法半夏、南山楂、茯神、生姜、厚朴、炒麦芽、炙甘草。3剂水煎服,日1剂。服完2剂后发热已退,肌肉酸痛明显好转。 按:此患者常居武汉,感受寒湿,症见发热、无汗、头痛、体痛等太阳病的典型表现;纳差、大便烂、恶心呕吐、舌苔白腻等是太阴寒湿的表现,但症状较轻是缘于其脾胃功能尚可,体质较好,故邪未深入;此患者口干欲饮温水,主要因于寒湿困于太阴,水饮不化,津不上承所致,故此证辨为太阳合太阴寒湿,治当开发太阳,温化太阴,以麻杏薏甘汤开发太阳、驱邪外出,加豆蔻、苍术等利湿驱邪,麦芽、山楂消食开胃,厚朴行胃肠之气,石菖蒲醒脾以助运脾之功,生姜、半夏、陈皮祛痰湿,和胃止呕。寒湿之气除,则病乃愈。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beishengzx.com/hbzx/157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