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宜昌真是火得不要不要的了

翻开《人民日报》

头版就是“宜昌”

看看《经济日报》

“宜昌”出现在头版不说

里面还有整版特别报道

打开电脑上上网吧

哟,央视二台也在说咱宜昌好!

  4月12日,央视二台经济信息联播头条推出《湖北宜昌:长江经济带的小流域治理样本》3条系列报道,重点推介宜昌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取得的成绩。

4月17日,人民日报一日刊发宜昌两条“绿色”新闻,一版新闻以《宜昌绿色发展踏实每一步》为题,生动报道宜昌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血液、并体现在行动中的做法,大力推介宜昌城市绿色发展经验。九版还刊发游客在宜昌夷陵区下坪村樱桃园里体验采摘之乐的图片。

宜昌——绿色发展踏实每一步

本报宜昌4月16日电(记者付文)“以前这里是臭水沟,垃圾遍地,现在绿树成荫,我前两天还看见了野鸭和天鹅!”初春时节,在湖北省宜昌市运河公园,退休工人郎昌美和老伴儿悠闲地遛着弯儿,“这里空气好、景色美,我们天天都来。”

  

运河过去是一条污水河。自年开始,宜昌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对运河实施全面整治。现在,运河上游水质由原来的三类上升为二类,下游水质由原来的劣五类上升为四类。运河公园,是宜昌“十二五”期间着力建设的生态项目之一。当地累计投入25亿元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磨基山公园等8个公园绿地、黄柏河等河道景观整治工程和绿道建设工程,正在火热建设中。

  

水清了、天蓝了,植入绿色基因的宜昌,绿意盎然。宜昌市委主要领导提出,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血液,并体现在行动中。“如果在绿色发展上不能步步踩实,必将成为宜昌的历史罪人。”

  

宜昌是化工大市,精细化工产业产值年突破亿元。化工行业如何避免污染?在兴发集团宜昌精细化工园,集团总经理助理陈晓清说,园区内的每一种产品,都是下游产品的原材料,所有进场原材料在整个园区内循环,最终都形成产品。目前,该化工园区内固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尾气综合利用率、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废热利用率均达到或超过95%。同时,宜昌关停并转一批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耗资源的企业,多家小造纸厂、小水泥厂等“五小”企业被责令关闭。

  

宜昌新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只有平方公里,剩余的平方公里,均为禁止开发的山水景观。“规划控绿,建设造绿,对生态用地只征不转,确保绿地只增不减。”宜昌新区推进办负责人说。

  

绿色发展,渗透到城市的每个细节。早在两年前,宜昌就通过人大立法形式,将城区34块公园绿地、8片山体、2处水域纳入永久性保护范围。如今,宜昌绿地率达43.5%,城区人均拥有绿地14.24平方米。市民“米见绿、米见园”的目标初步实现。

4月16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新闻《同饮一江水共担一份责》,加上四版特别报道《荆楚争绿色江汉满春光》整版篇幅,用“1+1”方式,报道湖北在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生态保护中的作为,其中一篇新闻《宜昌:保护好三峡库区这个生态屏障》介绍宜昌保护长江生态的经验和做法。

同饮一江水共担一份责

本报讯记者张磊吕立勤栾笑语报道:近日,《经济日报》采访组前往湖北,沿着0多公里的长江岸线,对宜昌、荆州、黄石、武汉等地进行调研采访。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在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生态保护中处于特殊位置,负有特别责任。中央做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战略决策后,湖北迅速响应,省委书记李鸿忠表示,“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湖北在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生态保护中的使命和责任,切实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一战略定位贯彻落实好。”

  

近年来,湖北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启动实施主体功能区、生态省建设等重大规划,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五年间,森林覆盖率达到41.2%;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96%;农村安全饮水人口普及率达96%以上;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2%左右,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20%。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再生资源基地加快建设,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荆楚大地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引发当地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

  

“长江的生态大保护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不把生态保护好,我们的经济就无法发展!”宜昌三斗坪镇党委书记望华有感而发。生态保护给三斗坪镇带来的红利正在发酵,全域旅游、产业扶贫、全民创业和居民素质提升等综合效益,真实发生在这里的百姓身边。

  

荆州林业局局长魏昌松由衷感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变了,我们工作的方向就更明确了。”

  

矿冶业曾是黄石铁山区的主导产业,区委书记胡楚平说:“我们必须摒弃唯矿独大的思维,走依托资源到超越资源的发展新路。”他说,“你们下次再来,铁山的风景定会大不一样。”

  

“绿色决定生死”。湖北这个“长江之腰”,正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强壮自身发展新的有力支撑。

  

宜昌作为三峡库区所在地,下大力气保护三峡这个重要生态屏障。禁绝水面网箱养殖,加强植被保障水土,探索流域综合执法……一系列举措扎实有力,使宜昌水土流失面积由20年前的平方公里下降到现在的平方公里。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区北端,水域面积大,护水的责任也大。他们果断放弃高污染、高耗能项目,下大力气治理污染压力大的印染、日化工业,将工业企业纳入园区集中管理,同时对环境友好的“绿”产业、“绿”企业敞开大门。

  

黄石是长江边上的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几年来,全市上下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破除“恋矿情结”,大面积关停依然盈利的采选、冶炼等“五小”企业,做出有序淡出矿冶业的重大决策,并根据自身特点,立足现有产业基础,聚焦绿色促转型,生态红利和后发优势逐步显现。

  

武汉作为长江中上游重要工业和商贸重镇,把绿色发展作为城市建设之本,开展城市“泼绿行动”,改造老旧城区,治理长期形成被称为“城市伤疤”的垃圾堆、渣土山,完善城市水系。以防洪功能为主的连绵江堤,在不降低防洪标准的同时,又建设起长达40公里的景观江滩,为武汉市民增添了一处独特的绿色休闲之所。

  

大保护,不是不发展,而是要绿色发展。

  

记者在武汉硚口区看到,一片年建成的厂区,老的厂房还在,但里面业务是全新的:众多互联网创业企业正在“另类”生长。当年曾经创造辉煌的企业为新的互联网企业和创业平台让路,厚重的历史气息与时代因子在同一空间亲密融合。

  

黄石在产业发展上破立并举,放弃了一大批污染大、能耗高项目,同时拿出2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和1亿元财政资金,全力支持产业转型升级;0万元专项列支的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物流、金融、旅游、体育等服务业四大产业发展……这个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正在呈现出新的产业版图。

  

“绿色是最好的品牌。”武汉市蔡甸区委书记刘子清对记者说。按照传统经济指标排名,蔡甸区在武汉并不靠前,但生态环境指标却名列前茅。中法生态城等一大批绿色项目在此落户,显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宜昌:保护好三峡库区这个生态屏障

宜昌,坛子岭。三峡大坝的制高点,如今成为俯瞰三峡库区的最佳观景点。近看西陵峡谷,远眺屈原故里,守望高峡平湖的宜昌,因水电而兴、以化工为傲,为了眼前滔滔江水,又在付出怎样的环保努力呢?

  

“三峡库区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关系到三峡水库战略性淡水资源的水环境安全,关系到三峡工程长期可持续安全运行,我们对三峡库区的保护可谓不遗余力。”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的这番话,道出了宜昌生态保护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他说,保护好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不仅对宜昌而且对长江中下游生态都极其重要,这是宜昌市必须担负的责任。

  

有了这样的认识,宜昌保护库区、守护长江就有了实实在在的发力点。一系列有效措施付诸实施:下决心取缔禁绝江、河、湖水面网箱养殖,规范渔业和水面养殖业,恢复水系生态健康;大力恢复库区植被,种植多层次保护林带,推进小流域治理,重建沿江生态屏障;组建长江清漂队伍,及时打捞和处理上游和沿江进入长江的漂浮物,保持江面清、库岸洁;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保障水土不流失。

  

大保护,不是不发展。实现绿色发展、生态致富,才能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长江的生态大保护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三斗坪镇委书记望华感叹道,“以前只看重GDP,现在更看重全域旅游、产业扶贫、全民创业和居民素质提升这些综合效益”。

  

三峡人家风景区位于夷陵区,地处西陵峡境内,是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重点打造的项目。这里既浓缩三峡特有的文化积淀,也展现出近年来生态保护给三峡人生活带来的喜人变化,青山绿水的生态红利不再是“雾里看花”。

  

景区三斗坪镇石牌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有老话讲,“有钱不往石牌望,有女不嫁石牌郎”。如今,一个旅游项目将整个石牌村盘活了,石牌村一下子成为富裕村,成为当地产业扶贫的成功范例。

  

目前,夷陵区拥有2个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建成了20多个生态旅游专业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数约4.5万人,带动农户3.2万户,年创产值5亿多元。

  

长江生态大保护促进了宜昌产业转型,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串接的新型产业链已经形成。

  

官庄村,“宜昌城郊休闲第一村”。在静谧翠绿的山水之间孕育着一个直接惠及村民的庞大产业链——柑橘种植和加工。这里的村民以柑橘为产业,建立了各类农业合作社。夷陵区委统筹办主任赵华介绍说,去年,官庄村全面启动亩高效橘园改造项目,试验改良品种亩,发展采摘观光橘园0亩,修建柑橘卖场,并筹建柑橘加工仓储物流中心。同时,引资发展苗木、花卉、小水果、无公害蔬菜等,形成了“山上有林、山中有花、山下有果”的立体生态格局。

  

在宜都,还有一家以柑橘为原料的现代化生产企业——土老憨。这家企业以陈皮为原料,开发出果味发酵的系列调味品,构建起柑橘种植业与工业化精深加工紧密结合的产业链。以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以标准化要求统一分散农户的生产,实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有机结合。

  

“建城市必须重生态,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环境保护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谈发展,宜昌才有未来。”宜昌市市长马旭明说。

看完了央媒对宜昌的报道,我们再来看看宜昌本地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beishengzx.com/hbzx/145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