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pf.39.net/bdfyy/tslf/181207/6698604.html 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编制启动于年,在国土资源部的领导和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会同各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总站、中心)、地调院、水文队、地质队等43家单位共同完成。依据全国地质环境图系实施方案,按照统一的技术要求,在统一的地理底图和信息平台上,综合研究各类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等背景资料,研究集成十几年以来地质调查监测数据资料和成果。图件按照区域范围分为全国图件、区域图件和省级图件;按照专业类别分为地质环境条件类、地质灾害类、地下水类、矿山地质环境类、地质遗迹类等5大专业类图件。目前,已经开展编制的图件共计张,其中全国图件20张(附表1)、区域图件16张、省级图件张。全国和区域图件中新编图件张,修编图件82张,数字化图件2张。 综合分析及编制各类图件,形成以下主要认识:一是建立了地质环境图系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构建了全国地质环境图系总体目标框架;二是在标准化体系建设、一体化图系管理和地图信息服务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建设思路;三是采用主导因素分析法,从一级分区开始逐级推进,将我国分为7个一级区,39个二级区;四是采用确定性系数法对崩塌滑坡泥石流易发程度进行定量评价;五是地下水类图件反映了全国、重点区域及省(市、区)地下水资源状况、开采程度及主要环境问题等;六是矿山地质环境类图件从区域层面反映了全国23个矿产资源开发区、9类个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七是地质遗迹类图件录入了我国已发现的重要地质遗迹点处和全国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处。 一、编制形成统一技术要求5份,数字化各类地理地图幅,建立了地质环境图系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在全国、区域和省级三个层面,按照地质环境条件类、地质灾害类、地下水类、矿山地质环境类、地质遗迹类等5大专业类构建全国地质环境图系总体目标框架 编制形成的技术性文件有技术要求和地理地图两大类:包括《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编制技术要求》、《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编制空间数据建设技术要求》、《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编制标准符号库》和《全国地质环境图系专业术语汇编》、《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管理技术要求》等5份技术要求;全国1﹕万建库用分幅地理底图(共77幅)、全国1﹕万地理底图、全国1﹕万出版用地理底图、23个重要地区出版用地理底图;31个省(市、区)出版用地理底图;5个省(北京、天津、上海、海南、宁夏)大比例尺分幅(共23幅)地理底图等各类地理底图共计幅。建立了全国地质环境图系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之上,对大地调工作16年以来的水工环调查、监测数据和成果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和集成,在全国、区域和省级三个层面,编制地质环境条件类、地质灾害类、地下水类、矿山地质环境类、地质遗迹类等5大专业类图件张;其中全国图件20张,区域图件16张,省级图件张;新编图件张,修编图件82张,数字化图件2张。 二、以实现地质环境数据信息和成果图件的动态管理与更新、构建数字地质环境为目标,以建立统一结构、统一格式的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空间数据库为指导思想,在标准化体系建设、一体化图系管理和地图信息服务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建设思路 编制了具有面向多尺度、多专业和多区域特点的《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编制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规范了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空间数据库建设主要内容、图层划分方案,定义了包括个图层、个数据项的数据字典,提出了有关属性编码方法和成果图件、图层、元数据、文档和数据质量等方面的注意事项与技术要求,为建立统一格式与结构的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空间数据库奠定了技术基础。 构建了基于网络地质环境图系的数据资源目录、元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基础环境,为图系建设后期的存储、管理、网络发布、数据共享和云端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发了基于Mapgis的单机版和基于Arcgis的网络版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管理系统,建立了符合全国地质环境图系数据结构的多层次数据管理模型,实现了从图件要素的组织管理、元数据管理、数据检查、图件汇总、网络上传、图件转换、资源目录管理、专题图工具、空间数据浏览查询、一体化管理等功能,提高图系编制工作的科学管理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该地质环境图系数据库和管理系统的建立,随着各类地质环境图系编制工作的完成,将逐步形成我国第一套最为完整、资料最新、可动态更新、能够全面反映我国地质环境现状的规范化电子地质环境系列图。 三、地质环境条件类图件主要包括全国和省级两个层次。《中国地质环境分区图》从背景条件出发,采用主导因素分析法,从一级分区开始逐级推进,最终将我国分为7个一级区,39个二级区 地质环境分区图从全国和省级两个层次,在充分分析地形地貌特征、地质构造、气候特征、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等背景条件的基础上,提取各要素指标,采用主导因素分析法,从一级分区开始逐级推进,最终将我国分为7个一级区,39个二级区;分级展示了我国地质环境条件的区域差异性。 《中国及毗邻海区活动断裂分布图》,在《中国活动构造图(1﹕万)》(年邓起东主编)原有活动断裂数据基础上,利用15年来的最新地质调查成果修编而成。系统梳理了条活动断裂,以活动断裂的空间规模及其活动强度为依据系统厘定了区域主要活动断裂带的活动性,划分为极强、强、中等和弱4个活动等级;以活动断裂的动力来源、活动特征及地块运动的差异性为依据,重新划分出3个构造域、8个二级活动构造区和33个三级活动断块或活动构造带。 《中国及毗邻海域主要沉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图》,首次展示了全国个评价单元中面积大于平方千米的个主要沉积盆地的CO2地质储存潜力和适宜性。通过对评价单元的地质安全性、储集条件、社会环境适宜性及经济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分为适宜、较适宜、一般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等5个级别,同时将未评价区独立出来。《中国岩溶环境地质图》,是在《中国岩溶环境地质图》(年)基础上,补充最新的地质调查成果修编而成。修编从岩溶类型、主要岩溶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岩溶地质现象和资源等三个方面进一步梳理图面内容。新增了石漠化环境地质问题,与岩溶有关的世界地质公园、世界地质遗产等信息,北方的岩溶水量减少、水质污染等信息;补充更新了岩溶突水矿点、岩溶渗漏库、岩溶旱涝区、岩溶塌陷等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信息。 四、《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易发程度图》首次结合地貌、地形坡度等自然影响因素,采用确定性系数法对崩塌滑坡泥石流易发程度进行定量评价,为实现电子图件及时更新进行了有益探索 地质灾害类图件包括全国、区域和省级“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图”、“塌滑坡泥石流易发程度图”、“地面沉降现状图”;共有全国图件4张,区域图件2张,省级图件69张。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在我国广泛分布,集中分布在第一地貌阶梯边缘地带及其以东山地丘陵地区;其中灾害最为发育的是四川、云南和甘肃,崩塌滑坡泥石流数量大于1万;较为发育的省(市、区)有9个: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贵州、陕西,崩塌滑坡泥石流数量为0.8?1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高发期为5?8月份,占灾害总数量的83.8%。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易发程度图》,首次结合地貌、地形坡度、工程地质、构造、地震、降水、植被、水系、冻融等自然影响因素,采用确定性系数法对崩塌滑坡泥石流易发程度进行评价。在易发程度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地貌、地形坡度、岩土体类型等主要自然影响因素和崩塌滑坡泥石流发育特征,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进行崩塌滑坡泥石流易发程度划分,共分为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和非易发四个等级。 《中国地面沉降现状图》,从产生地面沉降的地质背景出发,先从“中国地貌图”中勾画出发育地面沉降的第四纪松散土层发育地区,叠加“中国水文地质图”和“中国土地利用图”,共同勾画出地面沉降易发区;然后叠加“中国地下水开发利用图”,按照地下水超采程度对地面沉降易发区进行分级;最后根据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汾渭盆地等地区地面沉降调查监测成果,绘制重点地区的累计地面沉降等值线图。中国地面沉降易发区面积总计约.05万平方千米,占我国总面积的13.96%;其中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和汾渭盆地,面积约20.99万平方千米,占易发区面积的15.66%,占全国总面积的2.17%;中易发区分布在嫩江平原、江汉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面积约10.1万平方千米,占易发区面积的7.53%,占全国总面积的1.05%;低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滨海河口及滨海地带、黄土高原、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等地区,面积约.96万平方千米,占易发区面积的76.81%%,占全国总面积的10.73%。 五、地下水类图件在原有图件的基础上,补充大地调以来的数据资料进行修编,主要反映了全国、重点区域及省(区、市)地下水资源状况、开采程度及主要环境问题等 《中国地下水资源图》在原图(1﹕万)的基础上,更新了主要城市地下水供水比重数据,增加了地下水资源开采程度。近年来,地下水占实际供水量的比例一直呈增长趋势;目前,全国地下水供水比重大于50%的城市有74个,主要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地下水开采程度总体上北方高于南方;北方除青海省外,开采程度均超过20%,其中天津市、河北省和北京市开采程度超过%,开采程度超过或接近70%的有山东、河南、山西、辽宁;南方地下水开采程度除台湾省超采、上海超过90%,贵州、江苏、重庆超过20%外,其他省(区、市)均小于20%。 《中国地下水环境图》在原图(1﹕万)的基础上,增加了“地下水环境问题分区”,用“地下水化学类型分布”替代了“地下水质量”分布,简化了“地下水典型微量元素环境背景”,对“地下水污染”进行了分类合并。 《中国水文地质图》,是在《中国水文地质图》(1﹕万,年)基础上,充实年以来“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系列成果资料修编而成。主要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银川平原、关中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西辽河、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等成果资料,重新厘定了地下含水类型及含水层组的富水性。 《中国地热资源分布图》,是在《中国地热资源图》(0年)基础上,根据“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6?8年)和“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调查评价与区划”(3?5年)的地质调查成果资料修编而成。在原来温泉、地热井、新生代火山、主要盆地和平原分布的基础上,首次增加了热储类型分区和地热资源量;依据热储介质类型及其空间展布将全国划分为11种热储类型。全国现有温泉个,地热井个。我国中低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华北平原、汾渭盆地、银川平原、苏北平原、河淮平原、河套平原柴达木盆地等15个大中型盆地和臧南-川西-滇西、东南沿海地区、胶辽半岛、台湾等4个隆起山地水热活动密集带。 六、矿山地质环境类图件首次在“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从全国和省级两个层次,分类展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分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区划等。《中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图》从区域层面反映了全国23个矿产资源开发区、9类个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 矿山地质环境类图件包括全国和省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布图”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区划图”;共有全国图件2张,省级图件56张(上海、西藏和甘肃除外);江西省还编制了“矿区地面塌陷图”、“赣东北铜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图”。 《中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图》依据3年完成的《全国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最新数据资料和成果,全面总结全国主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规模及分布。首先,从区域层面,结合全国矿产资源成矿区带分布、地貌单元、地势起伏等情况,将全国矿山划分为23个矿产资源开发区;其次,依据矿产开发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矿产资源开发程度,划定9类个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展示矿产资源开发的密集程度;第三,用太阳花反映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土地破坏、矿坑排水、固废积存、废水排放等6类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和数量。 我国矿产资源类型广、种类多,其中能源类矿山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以及西南云贵高原和秦巴山一带,金属类矿山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南以及滇南地区,非金属类多依前两类矿山集中区边缘分布,没有独立的显著分布特征。总体上说,矿产资源开发区多按成矿区带展布,同时非金属类矿山的开发使矿产资源开发范围较大拓展。能源类矿山最突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是采空引起的地面变形和抽排地下水而诱发的岩溶塌陷变形,其次压占破坏土地、植被资源,以及疏干排水对水资源的破坏;金属类矿山最突出的是采矿弃渣、尾矿的不合理堆放造成的压占破坏土地、诱发泥石流等,尤其是有色金属矿山具有对环境破坏大、恢复治理难度也大的特点;非金属类矿山多以露采为主,易形成人工边坡,导致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以地下开采为主的石膏、石墨矿山,易造成地面塌陷。 七、地质遗迹类图件首次在“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的基础上,从全国和省级两个层次,展示我国地质遗迹点类型和分布、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和分布。《中国重要地质遗迹资源分布图》首次录入我国已发现的重要地质遗迹点共处;《中国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分布图》首次用形象生动的符号展示了全国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处 地质遗迹类图件包括全国和省级“地质遗迹资源分布图”和“古生物化石产地分布图”;共有全国图件2张,省级“地质遗迹资源分布图”14张(北京、天津、内蒙、辽宁、黑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海南、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省级“古生物化石产地分布图”一张(内蒙)。 地质遗迹类型分为3大类13类46亚类。3大类分别是基础地质大类、地貌景观大类和地质灾害大类地质遗迹。地质遗迹级别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中国重要地质遗迹资源分布图》是我国首幅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资源分布图,共录入我国已发现的重要地质遗迹点共处,以世界级和国家级为主,其中世界级处、国家级处;其中基础地质大类处、地貌景观大类处、地质灾害大类19处。 八、“十三五”重点工作设想 一是推进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编制。继续推进完成全国、区域和已开展编图工作的省级图件的修改完善和验收工作;按建库技术要求检查录入全部张图件的建库数据资料;推进全国和区域图件的出版进程。推进甘肃和西藏两省(区)的省级地质环境图系编制工作的启动,实现全国31个省(市、区)地质环境图系全面完成。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规划,根据国家和地方需求,增加开展重要地区(如河西走廊地区、银川河套平原、山西六大盆地等)图系的编制工作。 二是推进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提高支撑服务水平。缩编基于小比例尺的电子图件,增强电子图集的可视化水平和质量;对全国性的重要地质环境图逐步开展缩编,主要包括全国0万、0万等比例尺;分省包括万、万等。探索基于图集数据的大数据关联分析,提升地质环境图系数据的可视化表达和应用拓展;研究各个地质环境图专业内容,开展跨图层数据分析和各地质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探索跨专业领域的地质环境数据应用方法和应用模式。开展图系数据和图件的移动服务功能建设,拓展地质环境图系的服务方式,支撑面向多业务的数据服务;开展地质环境图系的移动APP开发,在国际标准约束下,开展移动数据服务产品制作和服务平台建设,为基于移动终端的设备提供地质环境图系数据服务和二次开发接口,面向社会提供地质环境图系的地图和数据服务。 三是深化区域规律研究。充分利用本次地质环境图系编制工作收集集成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资料,结合地下水污染、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调查监测数据,深入研究分析地质灾害、环境地质问题等问题的区域分布规律、控制条件和影响因素,进一步提高区域规律的研究水平。 附表1全国性和区域性图件清单 续表 主要执笔人:李瑞敏、徐慧珍、乐琪浪 主要依托成果:全国地质环境图系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等 主要完成人:郝爱兵、李瑞敏、石菊松、徐慧珍、李媛、孙继朝、张进德、董颖、曾青石、罗跃初、王祎萍、荆继红、程国明、吴中海、郭建强、李小磊、殷铭、高萌萌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beishengzx.com/hbzx/116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