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前不久,一部由松滋人自创自采自编自导自演的现代京剧《国调情》火了,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伟年亲笔批示,湖北日报、荆州日报派记者组团采访,探访松滋地方戏曲活力之源。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面临生存窘况和发展困境时,松滋地方戏不仅得到传承,而且在创新发展,并借以抒发家国情、全局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备受称赞。 京剧和松滋说鼓子、土家歌谣是松滋三大特色戏曲,也是松滋人民文化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三道盛宴。丰沃土壤,播撒火种,传承国粹,传递正能量、讲好松滋事、擦亮松滋名片,期待你的参与。 “好!”7日上午,松滋市京剧票友协会小剧场里传来一阵阵喝彩声。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敢叫日月换新天》、老戏《文昭关》选段、《沙家滨》选段《智斗》……轮番上演。尽管演员们都未着装,但字正腔圆的唱念、气场十足的“做表”无不专业到位、熟练大方,透着一股“名门正派”的范儿。 “这是金小华,这是熊家斌,这是邓秀华,这是马克美,这是黎泽仁……”里三层外三层围观的周边群众对老票友们,包括导演、伴奏们,熟悉得像自家亲戚。 在松滋,这群人或传承京剧,或发展松滋说鼓子,或承习土家歌谣,活跃而快乐。 “老艺人是松滋地方文化之魂,他们承前启后,带动了松滋文化的传承。”松滋市委书记李恒说,从深厚文化土壤中成长的文化艺人们以特殊的方式守望着共同的精神家园,保存着一代代松滋人的集体记忆。 诚矣!京剧名角唱红中南海,松滋说鼓子声名远播,卸甲坪土家山歌魅力绽放…… 戏曲,已深植松滋沃土,浸润着每个松滋儿女的心田。 京剧名角两进中南海松滋市京剧票友协会会员、54岁的戴庆兰在松滋市医药公司工作。提起“师傅”杨至芳,她有说不尽的自豪——年出生的杨至芳,12岁进入松滋京剧团,14岁主演《宇宙锋》初露头角。年曾率团赴北京中南海为李先念等中央领导演出。年,斩获中国戏剧梅花奖。4年后,杨至芳获得首届中国京剧梅兰芳金奖,并再次走进中南海,受到时任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等的亲切接见。 年,松滋京剧团著名表演艺术家杨至芳荣获“梅兰芳”金奖,赴京领奖时受到原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同志亲切接见 而追溯到松滋戏曲家首次进京表演,则更早——“年元月,松滋业余剧团谢代芬、王秀哲等五人表演的滚灯舞到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演,获得优秀节目奖。”松滋市群艺馆馆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覃子珊介绍。 如今,上一辈艺人多已老去,但戏曲艺术一代代传承下来。 “履职松滋的一天,接到杨至芳老师的电话,她一遍遍地说松滋京剧根基好、群众基础广泛,请我一定要想办法弘扬国粹艺术。”李恒回忆说,老艺术家的肺腑之言,让他动容。事后他力主为大家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 中南海演出后,李先念等原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全团演员 原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接见全体演职人员 目前,由松滋市文新广局整合全市文艺团体、中小学校优秀节目资源开展的送戏下乡活动已形成常态,每年演出不低于场(次),场场都有京剧。 老艺人们或登台展喉,或悉心讲解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或为师授徒传道解惑。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杨至芳”们脚下,是有着“戏窝子”之称的荆州大地。荆州是汉剧的三大发祥地之一,荆州花鼓戏、荆河戏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京剧、楚剧、黄梅戏等剧种一直有较好的基础,社团演出频繁。年11月1日,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京昆室副主任刘家强一行曾来荆州专题调研“推进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相关情况,对戏剧界的“荆州现象”进行深入解剖。 松滋说鼓子深入生活肌理 “松滋说鼓子”以松滋“南五场”的地方语言为基调,集演唱、音乐、击鼓于一体,乡音土调,幽默诙谐,通俗易懂。自清同治年间(年前后)开始在松滋境内的大岩咀、西斋、街河市、纸厂河一带流行以来,便成为独具风格的民间艺术,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松滋说鼓子曲目丰富多彩,街谈巷议、民间琐闻、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戏剧故事、神话演义、风花雪月、幽默笑话、人生疾苦等无所不包。”松滋文化名人覃章海介绍,作为湘鄂边界尤其是松滋境内广为流传的“乡音俚曲”,松滋说鼓子是人们的一种精神依托。 “说鼓子在松滋已流传上千年,人们对这种听书的习俗有一定的依存性。”松滋市文新广局党组副书记曹其华说,说鼓子乡音土调使人备感亲切,人们爱听、爱学、爱唱,由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年初,松滋说鼓子入选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植根本土的传统民间艺术所蕴涵的价值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同,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民间艺术,也成了专家学者们思考的重点。 与此同时,松滋说鼓子的创作也在稳步走向高峰。国家二级演员、松滋京剧团曲艺大师沈兴亚,毕生从事松滋说鼓子的研究、改革、创作和传播。由其创作的《打虎上山》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出,并获得中南五省区文艺调演一等奖。进入新时期,松滋说鼓子作品日渐丰富,《哭嫁》《闹洞房》等多次荣获省、市奖项。 “在沈兴亚的推动下,松滋说鼓子的创作、表演和传播都攀上了一座新的高峰,其流传领域也拓展到湘鄂两省多个县市区。沈老去世后,女儿沈萍等一批松滋说鼓子传人正在成长。”曹其华说,现在松滋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说鼓子队伍,定期组织汇演,市里每隔两年还会举办一次说鼓子大赛。 沈萍说,说鼓子可以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启迪。 山歌大王唱响两省四县 在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有一位老人倚山而唱、临水而歌。 数十年来,他跋山涉水,走遍湘鄂两省四县数十乡镇多个自然村,辗转行程20里,以手抄的方式搜集整理多万字的土家山歌,抢救了2.1万卷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他,就是“山歌大王”、79岁的省级非遗项目“松滋双镲锣鼓”传承人宁远俊。他使土家山歌这种口口相传的歌谣在一代代歌手离世后得以用文字保存,使土家人勤劳、善良、乐观的歌声在山间长久传唱,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绵不绝的回响。 “翻山越岭,且歌且行。人渐老,曲未央。乐中自有苦,苦中更有乐。作为土家民谣的传承者,他的衷情是热爱,更是责任。”覃章海说,宁远俊不仅唱响两省四县,还多次带着土家山歌唱上省、地及中央“两台”。 宁远俊家住卸甲坪乡白竹园村。在最高海拔米的“荆州屋脊”上,土家儿女劳作休闲、婚丧嫁娶,都爱用山歌表达岁月的变迁、生命的悲喜。12岁时,宁远俊萌生了“走遍土家山寨,搜遍口头山歌”的想法。 卸甲坪乡黄桥村一组老艺人刘以凤说:“宁远俊拜访歌篓子、歌袋子80多人,曾跌落过门牙,摔断过臂膀,吃过闭门羹,还被嘲笑过算命子,这些他全都视而不见。他曾两次上门找我搜歌,我一边唱他一边记,他样样都搞得好。” 歌唱党、歌唱祖国、歌唱改革开放……“他的歌声在荆楚大地上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和一道文化大餐。”松滋市群艺馆副馆长刘文奎说,他唱的山歌是时代写照。 宁远俊的女儿宁颜艳如今继承了他的事业,成了当地文化站的站长。谈到父亲,女儿眼里满是骄傲:“他这一生,都在无怨无悔地做着这一件事,我也要把它传承下去。” 年3月,在松滋市委书记李恒的 京剧、松滋说鼓子、土家歌谣是松滋三大特色戏曲,也是松滋人民文化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三道盛宴。松滋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松滋电视台台长黄振亚说,松滋每年的晚会上,都有京剧、说鼓子和土家山歌,老百姓看不到这些,就觉得不过瘾,“像少了点什么”。 来源:荆州日报 图:卢家兵 制作:雷 鸣 责编:胡庆华 编审:黄振亚 松滋新闻 松滋市委唯一官方 聆听发展脉动 共写松滋精彩szxw sohu.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beishengzx.com/hbzx/1120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