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露按:我最近注意到,提到中国家庭服务机器人领域,就一定会聊到科沃斯。这家把总部建在苏州的机器人公司,除了有表现不俗的扫地机器人外,似乎还有拥有一个有故事的创始人。我把《科沃斯转》放到露透社推送,这是连载第一篇,希望能给你我都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上图为科沃斯创始人钱东奇 篇幅长度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文/刘铮铮 年,钱东奇出生在江苏南京。 那一年,发生了一些还算是重要的事情: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马寅初提出了“新人口论”;中朝发表联合声明, 年底前撤出朝鲜;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金门爆发八二三炮战。 最重要的是,大跃进开始了。 那是一个食物匮乏的年代。钱东奇童年时代的深刻记忆,大多与“匮乏”二字有关。他曾经在新街口看见有人吃着手上的馒头,旁边突然冲出来一个人,一把夺过馒头,一边跑一边往嘴里塞。 这一幕震惊了他:人得多饿,才会有这样的举动? 他的父母在湖北一个三线小城工作,一岁的时候,把他送到了南京的爷爷奶奶家。一起长大的还有表哥与堂弟,他们的父母都出于同样的考虑:南京毕竟是大城市,孩子在这里长大,生活条件好一些。 3个男孩吃饭,家中粮食自然紧张,他们吃饭都是按碗定量,饭后绝不会有一粒米剩在碗里。配给制是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三兄弟总能在大半个月时间,把一个月的粮票吃完。 当时新街口有一家名叫大三元的餐馆,每天早上5点半,开卖很稀的稀饭,不需要粮票。三兄弟就每天5点起床,跑步到大三元,花两到三分钱,买不要粮票的稀饭喝,喝完再跑步回家。 实际上,他们的家在长江路,距离新街口两公里,来回跑下来,喝下去的稀饭早消化了。 布票同样是紧缺。每年钱东奇有一丈六尺的布票可用,差不多可以做一套新的棉衣棉裤。有一次,奶奶带他去扯布,布票放在他的衣服口袋。 人很多,他似乎觉得有人碰了他一下,结果布票被偷走了。那一年,从夏天到冬天,他都穿着同一套衣服。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父母不在身边,对钱东奇谈不上太多影响,偶尔寄来一封书信,爷爷拿到信至少要念叨一个月。“略微有些自卑”,他这样形容年少时的自己。 年,他上小学一年级,课程安排还算正常。到了二年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习成了第二位的事情。 最最光荣的工作,是给学校挖防空洞。表哥表现比较好,算是积极分子,有资格挖防空洞。钱东奇就轮不上了,只有羡慕的份儿。 在那个“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同学们打好背包,到农村行军。白天走路,晚上睡觉,第二天接着再来。世界上很多人还在水深火热之中,等着他们去拯救。 学校的玻璃窗户贴满了纸头,据说一旦遭遇炸弹攻击,玻璃裂开了也不至于碎落一地伤到人。 真正开始认真学习是在初中二年级,那一年毛主席号召“复课闹革命”。不知道为什么,他对一位女物理老师充满好感,上课特别认真,物理成绩就好了起来。 老师开始表扬他,信心慢慢建立起来。既然物理成绩可以变好,为什么语文、数学、外语成绩不可以?很快,他当上了物理课代表。 成为课代表,某种程度上就是班干部了,必须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一个正循环就此形成,老师们都觉得钱东奇好像变了一个人。 这样顺风顺水的情况延续到高中二年级,适逢“反击右倾翻案风”,人们对文化成绩又有所轻视了。 年,钱东奇高中毕业,因为姐姐已经下过农村,他获准留在城里,进了南京人民商场,主要工作是卖皮包。 他现在还记得,商场有好几种皮包,卖的最好的只有两种,分别定价四块八毛六和五块八毛四,这不免让他琢磨背后的原因。 年,中国恢复高考。钱东奇希望自己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他报名了。在职考大学会被领导认为“不安心本职工作”,行事得低调。 好在师傅关心他(人民商场实行师徒制),下班以后,常常偷偷把仓库钥匙给他,让他在仓库里继续学习。 就这样白天上班,晚上在堆积的皮包中间复习,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高考。因为根本不知道复习要领,他落榜了。 次年1月,报告文学作家徐迟,在《人民文学》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文章以诗化的语言,描述了数学家陈景润的传奇经历:即便是苦痛,也无法阻止一颗仰起的智慧头颅。 与《哥德巴赫猜想》的主人公一样,钱东奇那时候身体也不好,体质弱,经常发烧咳嗽。奶奶已经去世,父母又不在身边,只有爷爷一个亲人,他生病了,也没人照顾,真是形单影只。但是他的斗志被徐迟的文章激发了。“跟打了鸡血一样,感觉自己也要用生命去战斗”。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高考。这一次,准备很充分。不料考试前一天,突然发高烧,又是输液又是吃药。 考试时,他的身体完全不在状态。当时的考试规则是,先填报志愿,再出成绩,他对数学科目比较自信,所以前面一些志愿填的都是北大数学系之类。 没想到成绩出来,数学只考了49分。虽然总分有分,超过了本科录取分数线,但这样的数学成绩,想去数学系根本不可能。幸亏其他志愿还填了物理系,刚好南京大学物理系那一年扩招,他被招录进去了。 不过和一般正规考入的考生不同,他算是走读生,学历大专。 南京大学的学习氛围很好,中国已经动荡多年,有继续读书的机会,大家都觉得很难得。大部分人内心里真的相信,自己在为国家振兴而读书。 30年以后,钱东奇的同班同学聚会,还可以聚起30多人,很多人头发白了,知道有些同学已经过世,大家感慨万千。 学了3年物理,本来有机会转为4年本科制,但他参加工作的意愿非常强烈。他觉得国家培养了自己3年,提供伙食费和学费,到了出去奉献的时候了。 年,他被分配到南京无线电厂,工厂主要生产晶体管。他一心想施展自己的所学,但生活给他上了一课,想法和现实之间,有时候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厂里难得来一位大学生,负责技术的副厂长把他分到车间走线(在不同的技术环节轮岗)。车间主任潜意识里感觉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直接把他安排到车间二楼上夜班。 连续3个月,他晚上8点上班,早上6点下班,除了车间主任,没有见过公司其他人。 他的主要工作是制作“去离子水”,用来清洗二极管表面。为了去掉自来水里的酸碱离子,他每天穿着靴子,戴着口罩,把一桶桶硫酸,一块块烧碱倒进水里搅拌。 其实这样的工作对人体非常有害,可那个时候,他觉得这就是自己要做的事情。他还买了很多书,看看有没有开展技术革新的可能。 3个月以后,厂里召开全体员工大会,要求他也参加。送他下车间的技术副厂长见到他,突然问:“小钱,不是安排你下去走线的吗,怎么从来没见过你?” 知道他一直在上夜班,技术副厂长要车间主任给他安排白班。 刚好生产线遇到一个烧结氧化问题,如果解决不了,产品都会报废。车间已经停产,大家脑袋想破,也找不到解决方案。 车间主任将了他一军:“你不是大学生吗?去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他没日没夜投入到工作中,排查每一个环节,找到原因以后,发挥自己的理论专长,把问题解决了。这件事情,让他赢得了同事们的认可,他们觉得这位大学生,还是一个实在做事的人。 在南京无线电厂工作那两年,钱东奇的总体感觉还可以,同事都是年轻人,在一起工作很开心。只是大家对厂长颇有微词。 总的看法是,此人太贪,经常把厂里的东西拿回自己家里。他的想法更加激烈,认为既然厂长都这么贪,自己在下面做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自己应该换一个更好的环境,找一个更有希望的工作。 对他来说,跳出去的唯一途径是报考研究生,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办法。他去南京大学招生办打听,是否可以辞职考研。工作人员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年轻人啊,要学会保护自己。这个社会,没有保护色是不行的。” 主要障碍在于,考研究生需要单位盖章同意,拿到介绍信才可以报名,可单位是不会轻易放人的。好在还有一位同事也想考研。此人父亲在市委工作,上面有人给厂领导打过招呼。既然已经有人报考,破了先例,自己就有机会。 钱东奇这么多年第一次给父母打了电话,让他们想想办法。为此,父母专程从湖北赶来,晚上挨个敲开厂领导的家门去求情。 最后,党总支开会讨论了他考研的事情。人事处长还找他谈话,让他写承诺书,保证只考一次,如果没考上,也再不想这件事了。 年,他报考了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的研究生。 他似乎真的不适合考试,身体毫无悬念再次出现问题,考试那天,腹泻不止。最终成绩不甚理想,外语科目尤其糟糕。 他报考的那位导师,只招1名学生,总共两人报考,他排在另外一人之后。但幸运之神再一次眷顾他,转机出现了。南京大学物理系一位教电磁学的老师对钱东奇一直印象很好,觉得他如果考不上,有些可惜。刚好物理系研究天体物理与粒子物理的陆谈教授,想招一名研究生。 天体物理涉及哲学命题,这名研究生是和哲学系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林德宏教授一起培养的。教电磁学的老师问他愿不愿意去。 对他来说,“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哪有不去之理? 他告别工厂,再次回到了学校。一起参加考试的那位同事没能考上,回到工厂继续上班。许多年以后,工厂倒闭,他也下岗了。命运如此难料,如果钱东奇没有离开工厂,或许也会是下岗工人中的一位。 欢迎向我们踊跃投稿 露露ID:heiluluchan 欢迎爆料·投稿·勾搭 长按北京有哪些好的白癜风医院云南白癜风专科医院
|